据辽宁省地震局介绍,该局未来将构建辽宁地区非天然地震识别库,搭建矿区地震人工智能识别系统,进一步深入开展非天然地震与天然地震的差异性研究,为矿区的矿产资源范围确定、采空区危险性分析提供服务,扎实开展“防震减灾+能源安全”服务。
要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平台不能只做信息中介,而要承担起相应的安全保障义务。”盘和林强调,平台要严格审核教练资质,建立服务全过程记录机制和高效的纠纷处理通道。
北京10月2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近日随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主题活动赴辽宁采访了解到,长期以来,地震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持续关注非天然地震监测研究,近些年更是结合人工智能(AI)前沿技术创新与研发应用,推进助力安全生产,服务国民经济建设。
该计划目前尚处于概念、宣传阶段,没有实际装备研发或部署。它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公开展览和IP作品上:模型首次亮相于2019年中国空军航空开放日,2022年珠海航展有相关概念模型公开展示,2024年珠海航展呈现改进版“白帝”乙型模型,2025年长春航展上展出更多模型(如白帝乙型、承影机甲、寒光乙型)。
据悉,这是全国第四家、浙江首家 X-SPACE富士胶片影像空间。有别于传统的销售型店铺,该影像共享空间是一个集产品体验展示与服务、摄影教育、专业影棚、影像处理与输出、艺术影像画廊、影像交流活动于一体的线下空间。
时值乙巳金秋,国庆假期恰逢中秋佳节。这是时序赋予的天成巧思,也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寄思——双节同辉聚合力,携手同心谱华章。
2024年12月,中国地震局编制印发矿山地震安全技术指南(试行)。2025年9月,中国地震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共同印发加强煤矿地震安全工作的通知,旨在有效发挥地震部门专业技术优势,深入推进防震减灾融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据悉,目前研究团队正进一步扩大数据样本、丰富唐卡题材覆盖,并计划将相关技术推广至壁画、木刻雕版、传统纹样等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领域。“希望AI技术在更广阔的非遗保护领域发挥作用,让古老文化瑰宝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机。”赵启军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