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乡创业,既有情怀,也有信心。”在阿勒屯古街的姆滋古丽冰淇淋店内,王芳和店员正忙着招呼客人。玻璃柜中陈列着30余种手工冰淇淋,散发出浓郁奶香,再点缀巴旦木、葡萄干等干果,显得格外诱人。店内装饰充满民族风情,彩色地毯、雕花木架与复古灯具相得益彰,成为游客镜头中的“网红背景”,不时有人举着冰淇淋拍照留念。“今年7月刚开业,游客一直不断,尤其是晚上特别热闹。”王芳说。他们的品牌已在疆内多个热门旅游城市开设分店,选择落户阿勒屯古街,正是看中这里深厚的非遗底蕴与活跃的夜间经济。“哈密旅游热度不断攀升,古街人气越来越旺,在家乡创业让我心里特别踏实。”
在蒙古国,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通过援建生态保护与修复示范区、推广中国成熟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技术及模式、开展沙尘暴监测与早期预警合作等举措,深度参与蒙古国“十亿棵树计划”行动;在哈萨克斯坦,中哈合作开展首都圈生态屏障建设,双方共同编制技术规程,建成23公顷生态屏障试验示范基地,推广应用面积达1万公顷……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积极同上合组织各方分享技术和经验,携手开展荒漠化治理。
一是持续深化水环境治理。深入实施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沿江11省(市)、沿黄9省(区)累计查出排污口23万余个,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超过90%。深入开展长江经济带、沿黄河省(区)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推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700余座。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过90%。
夕阳西下,鹅真荡岸边的露营地渐次亮起灯火,一群年轻人围着篝火唱起歌。这或许正是鹅湖想要的模样——不是远离生活的远方,而是就在身边的诗意。
位于亚欧大陆腹地的咸海,地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曾是世界第四大湖泊。20世纪60年代以来,咸海面积缩小了90%以上,干涸的湖床上形成了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的荒漠,咸海成为令人痛惜的“中亚之泪”。
能源合作是上合组织框架内开展合作的优先方向之一。上合组织国家积极出台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并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需求设立减排目标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目标。《中国—上合组织可再生能源合作报告2024》显示,上合组织国家为全球贡献了一半的可再生能源装机;截至2024年年底,上合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23.1亿千瓦,是组织成立之初的14.5倍,约占全球50%。2024年,上合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4.2亿千瓦,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的72%,其中,中国贡献逾3.7亿千瓦。
8月22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质量水平显著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运行更加规范,市场循环有效畅通。各项经济指标稳步向好,充分证明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的鲜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