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光芒终要照进现实,对于青少年而言,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无论是之于自身成长,还是国家发展,都有着沉甸甸的意义。福建厦门的少先队员们从承载历史记忆的抗战遗址走到现代化的军营,接受精神洗礼,汲取奋进力量;红领巾讲解员们活跃在陕西宝鸡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各处,向游客生动讲述艰苦卓绝的工业抗战历史,既助力赓续红色血脉,也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在中国少年报·未来网开展的“抗战故事我来讲”征集展示活动中,全国各地的青少年也通过演讲短视频、绘画作品等形式展现他们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理解……这些形式多样、直抵人心的“红色实践”,不仅可以让他们深刻领悟“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与赤诚,也激励着更多青少年在红色基因的滋养下立志“做一个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为祖国发展繁荣而奋斗。
暑假,德仁苑依然照常运转着——每年夏天,总有一部分孩子因为各种原因选择留在那里度过假期。如果是初次走进那个院子,人们大多会被距离铁门不远处的一块展板吸引。展板上共有17张照片,那是自德仁苑创立起,黄梅生和孩子们历年拍下的全家福。照片里的孩子换了一批又一批,黄梅生也从黑发变成了白发。
直到2008年初,一些来自上海的企业家决定出资帮助分宜县的困境儿童,分宜县政府也专门为此成立了工作小组。当年9月,由旧厂房改造的“分宜德仁苑”建成了。
您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写作《日美韩三国困局》(Troubled Among Japan,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这本书的?您通过这本书要表达的新观点是什么?
海南琼海8月21日电 (粟棱 李欣楠 孙艺菡)一款名为科利耳Nexa系统的进口智能人工耳蜗系统,自今年落地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简称“乐城先行区”)以来,已有累计100例中国听障患者通过这一创新产品重获新“声”。
1959年,黄梅生出生在分宜县一个偏远的农村。因为家里条件差,兄弟姐妹多,从黄梅生记事起,“饥饿感”就如影随形。院子里放着的一台石磨是黄梅生小时候的“饭桌”, “每人每顿只能分到半碗饭,根本吃不饱”。
成立于1951年的兴隆华侨农场被誉为中国华侨农场的一面旗帜,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曾被安置在此。归难侨们在荒野中开辟家园,促进农场建设的同时,也带回了东南亚的生活方式。喝咖啡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侨文化”,在代代相传中形成了独特的兴隆印记。
国际及港澳台商品馆将汇聚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的特色商品,为中外商品流通和文化交流提供平台,展现不同地域的产业特点和文化特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