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与往年同期表现相比,今年暑期档总票房仍处于落后阶段。据猫眼专业版数据,2024年同期(6.1-8.3)暑期档票房为80.25亿元;2023年同期为133.75亿元。
据介绍,全省夏收工作6月7日基本结束,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夏播工作从5月28日大面积展开,截至6月13日,已播种面积7915.2万亩,夏播工作大头落地。初步统计,目前全省因旱不能播种面积323万亩,若未来持续无有效降水,夏播进度将会进一步放慢。
第三,新的台行政机构刚上路,即遇上立法机构改革风暴,尚无亮丽表现。再加上若干“部会”状况不少,屡成媒体议论焦点,如台内务主管部门、经济主管部门、“海委会”等。
侗族大歌婉转悠扬,木构鼓楼高高矗立,贵州侗寨将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旅游体验相融合,为游客呈现文旅大戏;千米长街灯火如昼,AR古塔画卷光影流转,陕西西安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向游客展示古今交融的独特魅力……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过程中,文旅融合释放新活力。
职能部门不能“亡羊补牢”。对于已形成事实人流的网红“野景点”,不能仅停留在事后警示和救援上。应主动进行安全评估,对极高风险区域设置物理隔离、加强巡逻劝阻、设立醒目警示牌,并探索可能的规范化管理路径。
十几张长桌摆成一排,米饺、小花茶、剪纸、棕编……从食品到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在安徽安庆桐城市六尺巷景区非遗集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站在摊位前,热情洋溢地向游客宣传推介。
还要注意到,在暑期,文旅消费的核心驱动力逐渐由物质满足转向情感认同与社交需求。对此,各地不断创新消费场景,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偏好。比如,青岛啤酒博物馆的“实景穿越剧游”、昆明到喀纳斯的民族风情路线、哈尔滨的“星空下的音乐节”,都是将文化IP与场景体验深度融合的优秀案例。通过故事叙述、空间重构、互动设计等方式,这些新消费场景不断刷新游客对目的地的认知,也拓展了传统文旅消费的外延。持续推动消费升级,要加强场景创新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充分运用AR/VR技术提升博物馆沉浸感、用区块链溯源打造非遗文创品牌、利用AI语音导览提升游览效率等,都是可以探索的方向。
苏畅一家第一次去漠河避暑,到达的那天是7月17日,气温在30℃左右,她发现“热的时候真难顶”。她提到旅程中天气炎热又多变,“十里不同天”——一会儿大太阳,一会儿太阳雨,一会儿又晴了,一会儿又大雨。她和家人入住的宾馆一晚174元,设施“挺智能的”,但没有空调也没有风扇,她看到有住客问酒店前台要冰块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