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军事历史学家 克里斯蒂安·吕布克:当我们在欧洲说1939年9月1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时,这其实只是部分事实。因为那时,中国已经抵抗日本侵略多年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在我们的欧洲史学中往往只被轻描淡写地提及,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以史为鉴、以和为贵,共同推进世界现代化,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观看盛大阅兵、文艺晚会,抗战烈属代表、天津市关工委德育部部长郑吉安的眼眶湿了又湿,久久难以平静。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她特意在手机中存下外祖父吉鸿昌将军的照片,带到现场,“想让您看看今天的生活,您一定会为强大的国家和军队感到欣慰。”
上述两起事件,引起了一些企业人士的担忧。这些担忧包括是否存在全国性查税,不少企业担忧如果倒查多年需要补税,这对于经营困难的当下无疑是“雪上加霜”。
教育的伟大,常常体现在教育者胸怀家国、以己之“小我”融入民族之“大我”。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一生践行“教育救国”的理想,他以实业与教育并举,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时代的张桂梅校长,更是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带领大山深处的女孩走出困境、走向未来。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大先生”担当。
“刚开始治理时,到处都是沙丘。风沙大的时候,人只能蹲着,不然沙子打在脸上像针扎一样疼。夏天干活炎热,光膀子得晒掉一层皮,新皮长出来又接着晒,又掉一层,一年至少掉两层皮。”项目负责人宫宏斌回忆起施工的艰辛,仍感慨不已。“种树更是难上加难,流沙里树苗很难存活,我们只能种了死、死了再种,反复尝试,才换来如今这满眼的绿色。”
泪水再次潸然落下,这泪,不是悲伤,而是激昂的力量。若能回到那个全民抗战的年代 ,我这双握笔的手,定会毫不犹豫地握紧枪杆。不必问姓名,不必留籍贯,以“中国人”之名,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向前,哪怕粉身碎骨亦在所不惜。因为我明白,这精神所守护的,是炊烟袅袅下温暖的家,是书声琅琅中伟大的国,是子孙后代的幸福安宁,是史册昭昭的文明赓续,是晴川历历的大好山河。
8月29日,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铁路局站与国际机场站内,《通途——抗战时期的新疆红色交通线》专题展览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观看。“展览不仅展示了新疆红色交通线开辟、建设、发展的艰辛历程,同时也展现了新疆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抗战精神。”展览策展人、乌鲁木齐市烈士陵园主任葛敏说,该展览还将走进纪念馆、学校等地,并通过“云端故事”“开学第一课”等形式,让红色精神跨越时空,感染更多人。
巴西湖南同乡总会第一常务副会长杨顺清旅巴30余年。他回忆初到巴西时,中国仍处改革开放初期,面临外界诸多质疑。“那时候,我深切体会到,祖国强大对海外侨胞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