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后,港澳同胞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以家国兴亡为己任,积极投身抗日洪流。1938年,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设立,香港迅速成为联系海外华侨、转运物资的重要枢纽。无数爱国商人冒着风险,将药品、粮食、军需品源源不断运往前线;码头工人日夜搬运、运输,用血汗支持抗战。香港文化界人士更是挺身而出,以笔为枪,办报刊、写文章、创作话剧和抗战歌曲,唤起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关注与支持。1942年,东江纵队抽调精锐成立港九独立大队。港九独立大队得到香港同胞的广泛支持,他们积极援助游击队,许多人还加入部队,投身到抗日救国保卫家乡的战争中,营救被困在港的文化界精英、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和国际友人,将其转移往大后方安全地区。澳门商界成立赈济会,筹集粮食和药品送往内地;无数澳门居民倾力救助难民,保护抗日志士。许多普通家庭,在自身生活艰难的情况下,仍然收留流离失所的同胞。更不能忘记的是,那一代港澳青年中有不少人义无反顾奔赴前线,参加八路军、新四军,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抉择,书写了港澳同胞与祖国休戚与共的壮丽篇章,构成了港澳与祖国血脉相连的动人写照。
这几年,刘蜀永所在团队还承担了香港特区政府委托的“抗战文物径”可行性研究项目,希望把这些遗址串联起来,让市民在行山郊游途中更好地了解抗战历史。他说,香港抗战史是香港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既体现了香港市民的爱国传统,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急关头的历史担当。“特区政府、爱国团体和学者紧密合作,香港抗战的记忆就不会消失。”(完)
《吃马铃薯的人》 (The Potato Eaters, 1885) ,镇馆之宝之一,是其早期风格的巅峰之作。一系列自画像,记录了他实验不同风格的过程。《向日葵》 (Sunflowers, 1889) ,馆藏的是其著名的黄色背景版本。《黄房子》 (The Yellow House, 1888),以及《卧室》 (The Bedroom, 1888) 为此主题创作的三个版本之一。另一大镇馆之宝《杏花》 (Almond Blossom, 1890) ,是为庆祝其侄子出生而作,充满希望与宁静。
要积极促进各民族“三交”,继承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好党的民族工作光荣传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营造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一堂课主要教体态基础和芭蕾的基础知识,比如坐姿、站姿等。等学完一学期的课程,希望学员能够在教室里呈现一支1分钟左右的小舞蹈。”陈莉颖从10岁开始学芭蕾,至今已15年,第一次教授日校课程,她对学员们的表现感到惊喜。“她们真的是零基础吗?”半节课后的休息时间,她忍不住跟记者说,“下半节课打算调高难度”。
三地由于要素禀赋、城市能级、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各有“大目标”和“小算盘”,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形成了都市圈一体化的掣肘。
在河北石家庄沿西街小学的开学第一课上,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讲述石家庄周边的红色历史。扣人心弦的英烈故事将学生们带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更直观地感受和铭记历史。此外,学校还开展红色主题故事演讲、手绘红色小报、分享感悟等活动,让学生们感受红色文化,汲取成长力量。
巴基斯坦华侨华人协会秘书长马斌表示,加入上合组织以来,巴基斯坦基础建设明显改善。他举例称,从前往返卡拉奇与白沙瓦耗时长、物流损耗大,卡拉奇至白沙瓦高速公路(苏库尔—木尔坦段)建成后,物流效率提高、运输成本降低,越来越多的商品可以通过卡拉奇港口进入巴基斯坦市场,巴基斯坦农产品也开拓了新的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