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指导,中国新闻网、云南海外联谊会、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出品的“侨”见幸福新云南系列短视频在中国新闻网海内外平台同步上线,以海外侨胞视角拍乡景、说乡音、唱乡情、解乡愁,生动展现近十年来侨乡的喜人变化。第三集《一段因缘》就以姚依娜视角带观众走进这段徐徐展开的“中美缘”。(完)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罗彩琴曾带领台湾画家赴云南昆明举办专题画展。罗彩琴说,当时,展览不仅吸引众多观众驻足,参与创作的台湾画家也对以艺术纪念历史的主题高度认同。她透露,今年10月将再次带领台湾画家来北京,举办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为主题的艺术展。
荷兰一网总裁兼总编辑黄锦鸿尤为关注东北黑土地上的变化。“荷兰农业同样是智慧农业,我在中国东北的农场也看到了AI正重塑黑土地农业生态。”黄锦鸿认为,卫星遥感、数字技术等高科技改变了传统耕种方式,如今农民种地更多的是靠智慧。
传统培养模式下,学生往往做的是导师的项目。学院则以学生为中心,“一生一策”。在这里,学生可以参与老师的选题,也可以做自己的选题,一旦确定选题会有一个“导师组”去指导他。
王拥军把年轻人视为答题的关键,“青年就是一种‘催化剂’,带来新的思想、思路,擦亮乡村文化遗产,让它发光发热”。说这话时,他想起龙舟文化博物馆的90后、00后同事们,每天在不到10平方米的地下办公室里“激辩”,设计科普讲解课件、钻研龙舟文化课题、策划研学活动、研发文创产品……“他们能够沉下心来,为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发展注入青年力量,也是我坚守这份‘乡愁’的执念和初心。”
秋风起,鹬鸟归。白露过后,阵阵海风拂过江苏盐城黄海湿地,大量鸻鹬类水鸟在广袤的滩涂上无拘无束地觅食休憩,生态摄影师李东明开始忙碌起来,扛着“长枪短炮”追逐鸟儿。
为保障城乡义务教育公平普惠,财政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并提供免费教科书;向约2000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实现教育经费“钱随人走”,惠及约1300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好学”。
近日,跟随“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集中采访活动,“统战新语”走进这座种棉大村。地里的棉花已经进入吐絮期,还有10天左右,村民们就将迎来收获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