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被问到下一个旅游目的地时,Harry Zhu和Brad Podray都说,愿意抛开计划,随心漫游中国,或许是去看熊猫,或许是去尝美食。(完)
夏末秋初,铁路暑运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国铁集团数据显示,暑运期间,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9.43亿人次,同比增长4.7%,创历史同期新高。这组数字的背后,是一场历时62天、关乎亿万人出行的国家级“大迁徙”,更是中国经济韧性与蓬勃活力的真实写照。
1937年,陈纳德将军第一次到中国时,因听力不好,又不会说中文,本来只打算短暂停留,却因一次4500英里的调研之旅改变了他人生的方向。当时的陈纳德将军目睹了中国战机严重不足的窘迫——在中国准备应战侵华日军的几百架战机中,实际上只有不到100架能起飞。他还亲眼看到侵华日军的暴行。因此,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陈纳德主动写信表示愿意为中国提供军事服务。
在吉林口岸城市珲春,来自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游客伊万在这里自在购物、休闲,还有一些俄罗斯游客则为体验中医理疗而来。每天清晨,黑龙江黑河的早市上,中国摊主们熟练地用俄语吆喝,摊位前俄罗斯顾客挑选着新鲜果蔬,不远处的超市里,中国游客的购物车里堆满了巧克力、伏特加、紫皮糖等俄罗斯商品。这一幕已然成为这座中俄边境小城的独特风景。我们将视线投向更远处会发现,在伊尔库茨克的传统木屋里,中国游客与俄罗斯家庭共进晚餐;在北京胡同的四合院里,俄罗斯游客在学习书法……这些充满“温度”的互动,正一点点夯实中俄两国交往的民间根基:通过亲身体验,俄罗斯游客认识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中国游客也感受到俄罗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现代活力。
一个月前的夜晚,西安站台,T269次列车缓缓启动,载着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驶向远方。他们穿越甘肃、青海,一路向西,最终抵达喀什。
“你们都是我的中国家人。”嘉兰惠对老朋友们说,“每次到访中国,我都被中国人民对自身历史的珍视深深触动。我有幸与许多抗战老兵有过交流,也走访了多所学校。年长者会分享他们的故事,年轻人则对那段历史充满好奇。中国对教育的重视,反映出这个国家从未忘记过去的奋斗历程,同时始终坚定地着眼于开创未来。”
这些商品大部分是线下买不到的。千禧年初,年轻女性流行看日本时尚杂志,郑栗惊喜地发现,平台上的卖家总能很迅速地推出杂志上的类似款。那时,点进产品主页,衣服大多被平铺展示,并用尺子标注好尺寸。模特上身图比现在朴素,她记得,当时女装模特更像普通女孩,不会像现在的网红,大部分追求白幼瘦,“现在100斤以上好像就算胖了,但对于普通人,100斤以下的并不多”。
就像十年前的新能源汽车,当技术、资本与产业形成合力,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个新产业时代的开启。今天的每一笔订单、每一次融资、每一项专利,都在书写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未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