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仓书院里,国学诵读声伴着墨香飘出窗外,它既是本地孩子的文化课堂,也向远道而来的小游客敞开怀抱,书画研习、文学竞赛……传统“惜字”文化,在生动实践中焕发新生。
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年,类似的文化产业发展案例不在少数。2023年,浙江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3.2%增长至7.2%,文化的力量正通过产业方式聚能增效,成为之江大地上奔涌的经济活水。
以二次元文化为核心,“谷子经济”的产品涵盖盲盒、手办、毛绒玩具、卡牌等品类,通过IP衍生品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和社交属性。首届“上海之夏”国际动漫月自7月4日开启以来,申城的二次元浓度持续提高,压轴大展ChinaJoy则把年轻群体的热情推向高潮。将视野放到展馆之外,我们可以从更多维度看见大型动漫游戏展会对城市消费的带动作用。
近年来,宜黄县委统战部指导知联会深入开展知宜助振兴行动,邀请农技专家组成科技特派团,开展“科技下乡”活动,通过现场指导培训、微信群讲课等方式,把绿色防控技术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送到农民手中,助力宜黄县柑橘、樱桃、猕猴桃等农业产业振兴。(完)
中国几所主要的综合性大学目前都建有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海峡两岸的南京大学、台湾大学同在2005年成立高研院,许公是最早的推动者之一。他当时也是南大的高级顾问,每年都要在南京很长时间,南大建立高研院也是他的建议。”许纪霖回忆说,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思勉高研院,“我还专门请许公来沪参加揭牌仪式并做演讲,他欣然应允。老人家很幽默,说自己坐高铁不方便,搞辆车来把他‘塞’进去就好了。”
总体而言,低空经济绝非仅仅是技术奇观的简单堆砌与展示,更是一场深刻触及经济底层逻辑的升维革命。依托我国特有的制度优势,低空经济正通过虚实融合的空域开发利用,重构着价值体系、定义着新的规则、不断延展着产业边界。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对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以及相关交易平台等领域的实践探索持续深化,一个融合数字化、标准化、创新驱动的新型经济空间正在加速构建。
孙志洋介绍称,广州把《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梳理细化为12项重大政策、252项重大事项、60项重大项目,举全市之力做强南沙这一重要增长极,促进南沙重大战略性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横店的成功并非个例。浙江省持续推动文化产业促进工程走深走实,历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数量稳居前列,全省规上民营文化企业达5900多家,占全部规上文化企业数量的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