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迎接机遇的同时,开始面临全球竞争。浙江作为开放先行地,率先遇到“成长的烦恼”,一些企业频遭反倾销诉讼、贸易受阻,曾是支撑浙江经济发展关键力量的块状经济,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多年形成的低成本、低价格优势持续弱化,“低小散”产业结构面临严峻考验。如何突围?
近日,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立足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分区分类指导,细化实化措施,确保夏播作物种足种满,奠定秋粮和全年粮食丰收基础。
在这场持续二十余年的“造镇运动”中,人们目睹了太多文化标本的异化:常德桃花源古镇斥资50亿打造“桃花源”,如今变成一座到处长满荒草的“空城”;陕西韩城古城曾因“拆真建假”被多部门通报批评;天水古镇斥近9亿元巨资开发却造成大规模的古迹破坏……在住建部公布的数百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部分却陷入“保护性破坏”悖论,我们不得不追问:古镇开发的初心究竟何在?
受高空低槽东移影响,16日河南省有分散性阵雨、雷阵雨,雨量分布不均,中西部局部中雨或大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至于你刚才提到的“千镇一面”现象,其背后是多方面的结构性问题。在规划设计环节,部分地方政府聘请的设计单位资质不足、专业性不强,没有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特色,而是直接套用其他地区的成熟样式,导致古镇建设呈现出高度同质化的趋势。例如,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被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的仿古街区,但实际上,徽派建筑主要分布于皖南地区,在江西北部的婺源也有一定影响,而在其他区域并不具备历史和文化基础。这种不分地域、照搬照抄的做法,使古镇失去了应有的地方特色和文化辨识度。
下一步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统一监管,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确保文物、住建、文旅等部门形成合力;二是完善审批流程,严格把关前期论证、专家评审、公众参与等环节,防止盲目上马项目;三是加强事后监管与问责机制,对违规操作、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追责;四是推动资金使用透明化,规范开发项目的投融资管理,避免财政风险和社会资源浪费。
事关你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7月17日,农业农村经济“半年报”出炉。一直以来,农村根基牢固、农业发展稳健,在稳固经济基本盘、保障民生底线等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7月1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时长50分钟,这场重要发布会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稳”字彰显农业强劲韧性。
参与运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西畔的国家网球中心两片红土网球场地的维宁体育创始人、CEO纪宁8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本就稀缺的网球场馆在郑钦文夺冠后变得更加炙手可热,现在根本都约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