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正式出台,新中国拉开了系统治淮的序幕。彼时,130多万名建设者凭锹挖肩挑,仅用88天建成苏北灌溉总渠,为淮河打开了第一条人工入海通道的雏形。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淮河安澜,不仅是沿岸百姓心底的急切期盼,更是水利青年们不懈求索的时代课题。在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设现场,一群年轻人正以青春为笔、汗水为墨,在这项横跨数十年的世纪工程里,书写着属于新时代建设者的担当答卷。
这片曾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干旱山地,如今凭借寒旱农业创新,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秋粮丰收答卷——今年仅黍子种植就达2万亩,预计带动周边5万亩土地增产,“低产田”变“稳产田”的背后,藏着榆中县探索出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除学习之外,学校还注重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非遗进校园”活动,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焕发生机,世界级非遗“花儿”音乐会深受学生喜爱。在新生文艺汇演、迎新晚会等活动中,民族舞蹈、民族服饰展示等多民族文化展演节目精彩纷呈,营造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校园文化氛围。
2025年8月15日,神舟二十号的第三次出舱任务同样历经约6.5小时,出舱活动期间,航天员陈冬、王杰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及舱外辅助设施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等任务。除此之外,这次出舱主要任务是对舱外的关键设备进行热特征识别,为后续的型号研制、热控专业的发展起到牵引和带领的作用。
将青春奉献给这座世纪工程,对于参与其中的水利青年们来说,无疑是幸福的。在建设者心中,这项世纪工程的意义远不止于防洪。王洪玉看着远去的货船说道,“二期工程建成后,淮河安全泄洪迎来了巨大提升,也为航运出海创造了条件。”陈小新憧憬着未来:“也许当人们经过204国道桥看到一条大河向东流、7000立方米洪水平稳汇入大海时,能想起有一群年轻人曾在这里挥洒汗水,奉献青春。”
北京9月26日电(记者 邵萌)台风“桦加沙”对华南一带的影响已趋于结束,中央气象台于25日20时对其停止编号。不过,紧随其后的今年第20号台风“博罗依”已逐渐“蓄力”,或将影响我国南部海域和华南地区。
9月26日电 国新办26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