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民航局、国家发改委联合发文《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画出国际航空枢纽的蓝图,提出“3+7+N”国际航空枢纽功能体系。
每天早上八点半,她骑共享单车从洋桥的宿舍出发,准时到岗。一天下来,她大约要服务七到八位老人,每人都需一对一康复训练,时间排得满满当当。
作为00后,汪唯一从不觉得与老人相处是种负担。“我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跟他们交流就像跟我爷爷奶奶交流一样。”家里的四位老人相继去世,她似乎将未曾释放的思念,悄悄投注到了工作中去。
“中文俱乐部不仅是我们学校最受欢迎的社团之一,也是展示校园多元文化的一张名片。”斯坦陵布什中学中文课程协调员安托瓦内特·克鲁格尔(Antoinette Kruger)说。
起初,汪唯一也没少碰壁。她右胳膊上留有一道两厘米左右的疤痕,是在一次康复训练中被一位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抓伤的。汪唯一说,这是一位72岁的奶奶,因患有神经疾病,她的双手始终保持着抓握状态,像“爪形手”,需要通过外界人为干预去松解肌肉,改善关节肌肉挛缩状态。但有一次康复训练过程中,汪唯一刚拿起老人的手,老人便开始反抗,手指甲死死地抠住汪唯一的胳膊,抠出一道血印子来。说起这件事,汪唯一很是平静,“你不能怪她,她就像个孩子,并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还有一位叶阿姨长年照顾失能的丈夫,自己却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地。张健和同事赶到时,她一直在呕吐,意识模糊。他们帮她垫枕头、服下速效救心丸,一直等到120赶来……之后还在家里陪护她丈夫,直到儿媳赶回来。“那种被需要、被信任的感觉,是别的工作给不了的。”她说。
面对失能老人,康复医学是个“体力活”。这些老人无法主动配合、自主训练,需要依靠康复治疗师去完成所有“被动动作”:四肢牵引、前屈后伸、内收外展……“老人长期卧床不动,容易造成肌肉萎缩,甚至功能进一步退化,不利于病情恢复。我们必须通过规律训练,激活他们的身体潜能。”汪唯一坦言,一开始真有点儿吃不消。“尤其帮老人抬腿,一遍一遍,每天重复几百次。下了班感觉全身酸疼,回到宿舍倒头就能睡着。”
同时,专家为张女士定制为期1周的经颅磁刺激治疗。这种治疗方式是当前临床指南推荐的辅助手段,不仅能减轻腿部不适,还能缓解因长期失眠引发的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