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狮脑山东北方向约300公里的平型关,同样是中国人民抗战史上的光辉地标。苍山如海,长城盘桓。88年前华北战场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第一场大胜仗”的枪炮声,依然在人们的耳畔回响。
——始终遵循“上海精神”。“上海精神”的内核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高度契合,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同成员国睦邻友好的诉求完全呼应。“上海精神”彻底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文明冲突的历史沉渣,成为成员国同舟共济、世代友好的凝聚力量。
从奔流不息的物流通道,到口岸示范区多点开花,再到数字化经贸平台深度融合,近年来,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经贸往来连结硕果,成为中国外贸增长的“新引擎”。
刘忠武牺牲时年仅27岁,远在山东的亲人尚不知情,女儿只有2岁。直到近半个世纪后,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妻子张雪荣、女儿刘景茹才获悉亲人已牺牲在淞沪战场上。1987年,刘中武牺牲50年后,民政部向烈士家属补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
2013年3月7日,志愿者们找到了死亡证书中卫生部青年队学员宋喜成的侄子宋丙辰。宋喜成是左权县上庄村人,参军后家人便与其失去联系,牺牲时年仅16岁。“宋喜成死亡诊断书”影印件是其侄子宋丙辰第一次收到自己二叔的信息。
1940年,华北战场的日军对我根据地大规模扫荡,妄图以“囚笼政策”困死敌后抗日力量。重重危局中,八路军毅然亮剑,投入105个团20余万人,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手握简陋的武器,迎着飞机大炮冲锋,用胸膛堵住枪眼,以血肉铺就道路。长达数月1800多次残酷战斗,八路军将士毙伤日、伪军两万多名,再次打出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有力支持正面战场作战,有力遏制妥协投降暗流,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抗战的意志和力量。
在2025年的光影乐舞交织中,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其价值与意义正进一步闪耀,上合组织文化合作正续写新的篇章。(完)
东北全面沦陷已近四载,华北局势危机深重,北上抗日的红军遭遇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彼时的中国犹如一盘散乱的棋局,既无统一的抗日共识,也未组建起协同的救亡组织,举国上下陷入深深的迷茫之中。唯有停止内部纷争,方能找到落子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