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泉州晋江的 WhatsPOP设界天地·晋江运动时尚(全球)创新中心,这座2024年12月启用的公共服务平台,是泉州“时尚之都、品牌之都”建设的典型点位,为纺织鞋服内外贸发展注入了强劲创新动能。
高校应打破专业壁垒,将科普思维融入课程体系,开设兼具趣味性与思想性的科学通识课程。例如,清华大学开设的《科学通史》课程,将科学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不仅涵盖了科学史的基本知识,还注重帮助学生形成连贯明晰的科学形象,从“牛顿力学与启蒙运动”到“人工智能与伦理困境”,这种跨学科对话,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科学的人文维度,明晰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坐标,进而学会用科学思维观照生活、用人文视角审视科技。
春秋旅游副总经理周卫红表示,随着更多客源地的境外游客得以通过更便捷的方式来到中国,了解、感受中国的开放态度、全球胸怀,旅游企业也将结合更多体验性的文化内容,设计丰富多样的出入境游新品。同时,澳大利亚、新西兰也有着很多华人华侨,单方面免签的推出,在方便他们回国探亲访友之余,同时也可以通过旅游,来看看中国发生的深刻变化,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文化。
要想办法激活大学生科普实践场域。截至2024年,全国科技馆及科技类博物馆已达1779个。高校可充分盘活校内外科技馆、重点实验室等空间,设立大学生科普讲解员岗位,支持组建科普社团,通过主题沙龙、实验展演等形式凝聚科普力量,定期邀请院士、青年科研人员分享科研经历,从科学家的成长故事中萃取科学精神养分,将科学文化融入课堂内外、校园角落,营造“处处有科普、时时可探究”的浓厚氛围,既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锤炼科普能力,也让科学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问题就在于此。要让中国抗战成为全球历史的一部分,就必须让二战史从中国抗战开始。实际上,写一本书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你无法将所有内容都纳入其中。但要使抗战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我认为可以引入比较视角(comparative approach)。将中国抗战的数据和模式与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进行比较,越多地建立联系,就越有助于人们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
大学生科普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桥梁。大学生作为高校与社会之间最活跃的“桥梁”,其科普传播能力直接决定了高校智力资源的辐射半径。当高校的专业价值突破校园围墙,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服务力,这种转化正是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生动体现。
开篇是珍贵的铜版《兆域图》。白鸿叶提到,它约成图于公元前300年,“是迄今所看到的我国最早的一幅古地图、建筑平面图,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判决书中,还记录了67位亲历者被轰炸的经历,有人四肢严重烧伤终身残疾,有人怀孕3个月流产,有人被炸后丧失左耳听力,更多的人在当时就已去世,由其家属代为提起诉讼。“据我了解,目前已知健在的成都大轰炸亲历者仅剩两位——95岁的苏良秀和87岁的达朋芳。”徐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