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戏剧专业青年热衷探讨人与技术的关系议题,当理工科青年尝试带着代码、算法、交互设计走进剧场,如今剧场观众看到的不仅是艺术形式的革新,更是青年创造力的觉醒。剧场的边界被不断拓宽,戏剧的生命力也将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本报北京9月21日电 记者邱玥日前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获悉,2025年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秋季专场推出首批111场特色服务活动,包括72场面向先进制造、医疗卫生、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不同行业,以及华东、华北地区等重点区域的线上线下专场和校园招聘会,5场跨区域巡回招聘会,25场直播带岗活动和9场政策宣讲、就业指导直播(录播)课等,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多元化就业服务。
当关于“日常”的数据被标记,你会按下那个“删除”键吗?《册余》这部戏则鲜活探讨了我们日常会面临的“手机内存不足现象”。这部剧的主创们借助二维码和现场观众互动,让大家即兴选择是否删除手机里的各种数据:导航记录、“完播率低”的语音、多年未访问的歌单……
25年来,老师们像红柳一样扎根在且末,不仅改变了且末的教育面貌,更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无尽的生命力。9200多名孩子圆梦大学,其中500多人考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知名学府,更有一批批学子步入工作岗位,成为建设祖国的新力量。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如今的且末,交通便捷,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走进了课堂,一代代学子青年对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接力与传承从未改变。
在致辞时,李子薇以家书的方式讲述了自己与全运会的不解之缘:“1987年,年仅7岁的我,作为第六届全运会开幕式的花童,见证了体育盛事带给一座城市的激情与梦想;如今,能以文化参与者的身份在巴黎呼应这场国家盛事,对我而言更是一份难得的缘分。”
年轻的创作者该如何让技术真正赋能戏剧?好的数字戏剧首先要保留文学性,蕴含诗意与对深刻问题的挖掘,以抵达观众深层情感,避免技术与文本、情感割裂;巧妙的技术运用能改变观演关系,例如通过 VR、现场投票等技术手段改变观众看戏方式与投入程度,增强互动性与代入感。
当虚拟现实的光影在剧场空间流转,当人工智能生成的意象与演员的肢体语言交织,当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赏者,而是通过扫码、投票现场参与戏剧走向……新技术开始闯入“剧场”,赋能戏剧创作,这股浪潮对年轻人也产生影响。
本届文化周可谓亮点纷呈。大香格里拉环线旅游联盟举行文旅资源推介与区域合作签约,推动跨区域旅游市场共建共享,标志着乡城将积极融入大香格里拉旅游圈,打造川滇藏交汇地的文化旅游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