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在会上表示,“十四五”是绿色低碳转型最快的五年。我国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风电光伏每年新增装机先后突破1亿、2亿、3亿千瓦关口,实现台阶式跃升发展,发展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能源消费“逐绿前行”,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全国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预计将超额完成“十四五”确定的20%目标,煤炭占比每年减少1个百分点,这“一增一减”大大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含绿量”。我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十四五”期间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为全球低碳转型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本年度191个获奖项目中,56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占比达29%,与去年相比显著增加(2023年自然科学奖占比23%),也是自2006年设立自然科学奖以来的新高(2006年自然科学奖占比仅为9%)。
随着参与网球运动的人逐渐增多,中国网球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纪宁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们在做一个项目,在北京朝阳区规划一个‘大满贯网球文化公园’,将汇集所有大满贯要素。人们既能在此观看全球顶级赛事,也能在场地上训练和比赛。”纪宁说,这仅是一个案例,但从中可以窥见中国网球运动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也越来越专业化。作为体育产业的参与者与观察者,纪宁表示,不仅北京,全国各地网球运动设施也发展得越来越好。
会上,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介绍,“十四五”以来,以电动汽车等“新三样”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以及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带动了我国用电需求的快速增长。2024年,我国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4.3%,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20.5%,今年1—7月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超40%。这些数字都说明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效提升了电能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促进了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也带动了能源生产结构的绿色转型。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 李国宏:宋元时期,泉州建造了大约170多座的石桥梁,把港口码头和城区连接成一条沿海大通道,有力地推动了泉州海外贸易发展。
据了解,广州市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拥有大面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现已形成完整稳定的生态系统。上层乔木以樟科、壳斗科植物为主,是鸟类的栖息乐园;林下及溪涧地带则活跃着中华穿山甲、豹猫、赤麂等珍稀兽类。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整体实力、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基础。从规模实力上看,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实有民营经济组织1.85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76%,同比增长2.3%。私营企业数量突破5800万户,同比增长5.2%。从创新能力上看,2012年以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由62.4%提高至92%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特别是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系列突破,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据先机。例如: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宇树H1人形机器人赢得冠军;以宇树科技、深度求索(DeepSeek)、强脑科技等为代表的系列高科技企业异军突起,改变了全球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发展格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领域民营经济发展潜力不断释放,2024年民营企业首次成为我国高技术产品的最大进出口主体,一批科技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取得了全球瞩目的突破性成果。从社会贡献上看,我国民营经济已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胞胎四岁左右时,我突然意识到,这四年好像一眨眼就过去了,自己根本没怎么陪他们。”那点遗憾像根刺,后来成了她拍短视频的由头,“如果不好好记录,等他们长大了,童年里可能都没有我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