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保护传承的系统完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强化传承的原则,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摸清家底,科学划定管控保护区,加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维护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示,加大对优秀创作的扶持力度,继续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完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活态传承。保护包含人文历史风貌和居民生活样态在内的“活态系统”,建设好文旅融合区和传统利用区,按照整体性保护原则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街区进行修复,让居民在胡同街巷里过上现代生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处理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系,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现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融合性发展。保护对象本体、结构功能、周边环境的完整性,既保存所有必要的元素,使之不受任何负面的开发或威胁,又保留足够的空间,完整展示相应结构和过程,展现其最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据“清城发布”公众号24日消息,地震发生后,清城区迅速启动抗震救灾Ⅳ级应急响应,要求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有关成员加强值班值守,强化危险区域巡查管控,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6月19日,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与合肥瑶海区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构建“公共服务+孵化载体+快投基金+场景示范”一体化产业创新生态,其中具身智能数据预训练场的正式启用,标志着合肥“机器人大学”正式开班。
合肥6月24日电(记者 张俊)智能机器人如何从“炫技”成长为合格的人类帮手?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的“机器人大学”近日开班了,作为合肥首个具身智能数据预训练场,其面向全国招收机器人“练习生”,通过数据采集和训练验证,让机器人不断进步,最终成为人类可靠的协作伙伴。
走出影院,苏州河水奔涌向前,酱园弄烟尘散尽。今夕何夕,苍茫大地已换了人间。当银幕暗去,那句“一个为自己而活的女人,会有无数可能”的箴言,正穿越时空,照亮更广阔的天地。
更让农牧民心动的,是“划地到村、确权到户、受益到人”的土地政策。于田县阿热勒乡夏玛勒巴格村村民阿布杜热合曼·麦麦提今年承包了380亩沙地。“我种植了玫瑰花和桃树,准备再套种耐旱的中药材。管护得好,三年后每亩沙地就能给我带来3000元左右的收入!这沙窝窝,真能变金窝窝!”他说。
“中国近年生态修复的成效令人印象深刻。”普利茅斯大学海洋生物学教授詹森(Jason Hall-Spencer)点赞中国在生态修复中的多维实践。他特别提到,中国不仅关注碳储存,还统筹兼顾生物多样性提升、海岸防护和水质净化,这种综合修复模式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