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发言人朱凤莲表示,台湾光复是抗战胜利的重要成果,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铸就的伟大胜利,值得两岸同胞共同纪念。7月30日至8月6日,“抗战胜地、三湘新貌——2025年海峡两岸记者湖南行”联合采访活动顺利举办。两岸30多家媒体44名记者赴长沙、常德、衡阳、怀化等抗战名城,参访重要战场旧址和抗战纪念场馆,采访抗战老兵和文史专家,参加衡山忠烈祠祭拜仪式,了解抗战历史,感悟抗战精神,并采访见证乡村振兴与科技发展成果。7月18日至25日,“共缅抗战英烈 同温中华文化”——2025鄂台师生文史教学观摩交流会活动在湖北襄阳举办。两岸百余名师生在张自忠将军纪念碑和同难官兵公墓肃穆凭吊,在历史课堂进行古今对话交流楚文化、三国文化,学习中华历史,重温抗战历程,感悟伟大抗战精神。
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树皮画成品,匈牙利智库欧亚中心主任乐文特·霍尔瓦特说:“文化传播的方式有很多种,而亲手制作和体验是最直接的,我希望能学习更多的东西。”
近年来,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多的高校放宽了转专业限制。但是,各高校转专业的具体政策差异显著,极少数高校可以实现“自由转出转入”,部分高校实行“转出无门槛、转入有考核”,也有不少高校只允许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申请转专业并设置转入考核。具体政策可在各高校教务网站查询。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作为国内最早实施转专业零门槛的“双一流”高校之一,北科大一直执行很宽松的转专业政策,除特殊约定的招生类型外,学校对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学习成绩排名无要求、转出人数无限制;接收专业不超过招生人数的一定比例则无条件接收。如果某个热门专业申请转入人数过多,则由相关学院制定方案进行考核选拔,整体成功率约为80%。
刚进大学时,面对与目标专业的差距,我没有气馁,而是开始认真观察和思考转专业的必要性。我深知,转专业不能一时冲动,更不能盲目跟风,必须深入剖析兴趣优势,判断目标专业是否与个人发展规划相契合。为此,我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就业前景等信息,主动向学长学姐请教专业课学习难度和专业感悟。经过深思熟虑,我更加坚定了转专业的决心。
铭记历史,才能砥砺前行。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澎湃新闻推出“来时之路”系列报道。让我们共同聆听历史的回响,一封信、一段经历、一个个具体的人……伟大抗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当前,教育数字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形式深刻重塑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形态,传统学科专业不断更新,跨学科联合培养项目、辅修和微专业等创新项目持续推广,学科专业布局全面优化,更加个性化的知识学习模式成为新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可以把握教育数字化发展机遇,不断增强学习自驱力,探索多元个性化成长的新路径。
明确目标后,我第一时间向辅导员咨询转专业政策,包括转入成绩要求、转专业时间节点以及考核形式等。一般来说,转专业会进行2至3轮考核,转入计算机、人工智能等专业时,还会有机试考查编程能力。从学长学姐那里,我得知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对转入专业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在工科转专业竞争中至关重要,也是转专业考查的重要指标,同时,面试时也会重点考查学生的英语水平。于是,我给自己定下目标,在原专业的学习中,力争取得优异的成绩排名,增加转专业申请的筹码。在日常学习中,我始终保持高度专注、全力以赴,平时和期末考试都取得了理想成绩。通过不懈努力,我的成绩在原专业中名列前茅,顺利达到了转专业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