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感到隐形时,就会产生一种迫切的、近乎绝望的被认同需求。而这种需求往往投向那些“职责”本该是去看见他人的工作者。旧金山湾区一家社区诊所的初级保健医生珍娜说:“我的病人就像在对任何倾听者唱着海妖之歌,因为没人愿意真正照顾他们。”她告诉我,她的病人会疯狂吸引她的关注。“他们习惯了需求得不到满足,已经到了绝望的地步。”
这是钟鼓楼今年推出的“击鼓鸣钟廿四声”活动,演出台词和道具根据不同的节日、节气变化,展现中国人“应时而动”的传统观念。工作人员介绍,为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更好了解钟鼓楼的时间文化,该馆在售票窗口张贴英语小贴士,支持多种线上购票支付方式,今年还增加了英文讲解员。
另一位医生露丝(Ruthie)告诉我:“对我来说,医学的艺术在于全身心投入,真正地在场。我真正热爱的是老年患者。我爱他们。他们渴望倾诉,渴望讲述故事、建立联系,这些是他们迫切需要的。如果你不去倾听他们讲述自己陷入困境的原因,你就无法治愈他们,而是在制造更多的病痛。这就是我在医学领域真正做的事情。”露丝花了好几年时间寻找合适的环境,直到她找到了自己的诊所:一个能让她以这种方式行医的地方。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了一些诊所和学校,它们具备良好的社会架构,专门的资源,有远见的领导和强调联系的文化,正是这些因素让它们能够把“看见他人”作为优先事项。
中方对谈判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有着清醒认识。我们清晰地看到,美方单方面挑起的经贸摩擦,绝非一时一事的利益之争,其本质关乎国际经贸秩序的根本规则。中国坚决反对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破坏多边贸易体制,这不仅是为了自身,也是为了捍卫全球共同发展的制度基石。国际社会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指出,面对经济霸凌行径,无人能独善其身。惟有坚定捍卫原则立场,才能在谈判中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一旦原则底线失守,讹诈必将变本加厉,最终所有国家都可能沦为受害者。越是风高浪急,越需保持战略清醒、加强团结协作。各方应共同捍卫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共同营造开放、包容、非歧视的国际贸易环境。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化解经贸争端,对话合作是唯一正道,讹诈胁迫注定没有出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赴10多个省份考察,都会结合当地实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改革实践予以部署和指导。
中国驻英国使馆发言人强调,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是劝和促谈,坚定不移,一以贯之。为此,中国和巴西最近联名发表了关于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六点共识”,强调遵守局势降温三原则,即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同时呼吁各方坚持对话谈判、加大人道主义援助、反对使用核武器、反对攻击核电站、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
1—6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4294.1亿元,同比下降30.3%;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25900.6亿元,增长4.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4170.4亿元,增长3.3%。
美国公司Relativity Space执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预计,今后两年将涌现一大批AI智能体,可以通过语言记忆来完成任务,即人类发出语言指令,智能体记住指令并采取行动。这将对企业产生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