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有一种现象:政坛领袖常常是诗人、小说家或艺术家,他们常常担任国家的文化或教育部长等职务甚至竞选总统。这并非简单“弃文从政”,而是思想与实践结合的一种选择。例如,巴尔加斯·略萨年轻时享有盛名,是拉美文学新希望,但后来参选秘鲁总统。选举失败后,他前往西班牙,又到美国大学任教,但始终关注秘鲁政治,提出尖锐批评。我当然不完全认同他那些批评,但这本身就是拉美知识分子的常态。
山东省副省长陈平在开幕式上表示,华侨华人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广大华侨华人继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中外民间友好,推动更多新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回乡交流,并诚挚邀请广大侨胞来鲁发展。
“棉花打顶一直是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链条上最后一块‘硬骨头’。”深耕农业机械研究多年的自治区农业农村机械化发展中心研究员裴新民指出,“这款全球首创的棉花激光打顶机器人的诞生和应用,意味着我国棉花生产即将实现真正的全程机械化!”
《拉美社会思想手册》是“光启·拉美思想译丛”的第四本。丛书主编滕威表示,拉丁美洲的年轻人、互联网文化以及新媒体的蓬勃发展,都产生了新的反抗性文化的想象力和资源。该译丛一方面将持续引进经典原著,另一方面也同步关注和译介当下,比如大众文化批评、数字文化批评、拉美的后人类主义、拉美的科幻文化批评、拉美的游戏研究等内容,让中国的读者了解大洋彼岸的文化抵抗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在寻求全球化进程中更为合理的产业结构。采掘矿产的经验最初来自美国、加拿大的矿产企业,以及欧洲(如西班牙)的石油公司等矿产企业。如今,拉美国家正不断地审慎思考如何与中国的钢铁和石油企业、新能源企业,包括比亚迪等企业之间实现相互理解和合作。当然,其中会有一些中国公司遭遇摩擦或冲突。这既有老问题,也有新问题,使我们处于非常复杂的国际情境之中。随着过去拉丁美洲关于能源和发展主义思想的传承与演变,与中国企业接触本身已经成为拉美发展历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非常值得我们的思想界去深入把握。否则,这些问题会在未来中企在海外的各种遭遇中不断浮现出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赵西娅报道)7月7日,昌吉市榆树沟镇,伴随着“嗡嗡”声,一个身形矫健的“钢铁农夫”正忙着为棉花“摘帽”。
我认为一代代学者都做出了很多努力,其中一些努力看起来非常让人心酸。因为他们曾经决绝地进行过文化抗争。比如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班牙有“九八一代”,其实拉美也有他们的“九八一代”。在世纪之交,他们在思考自己的国家或民族该如何走向下一个世纪,未来的方向是什么。现代化、工业化似乎是所谓的美好未来,但有很多人真的去了西欧——像我们译丛的第一本译作《面具与乌托邦》里写的那样——发现其实不能走那条路,那条路既不能解决本国的问题也不能带来美好的未来。所以很多人会重新回归本国传统,有的甚至回到原住民的专业领域,有的则开始信仰宗教。这一点跟俄罗斯19-20世纪之交的“九八一代”(如果也可以这么称呼的话)很像。比如托尔斯泰的所谓“托尔斯泰主义”,在当时很多贵族精英知识分子提出“欧化”的时候,他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他强调道德自我完善,以此作为社会全面革新的路径。这是结合了东正教的斯拉夫主义,但又不是传统的完全封闭的井底之蛙式的斯拉夫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