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进宜居城市建设。城市是人民的城市。要统筹优化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交通等公共服务资源,切实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与可及性。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职住平衡与产城融合。有序推进城市更新行动,聚焦老旧小区、棚户区等重点区域,统筹推进基础设施提升、公共空间改造与历史风貌保护。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动城市从“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转变,让城市真正成为广大市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此外,武铁加大铁海联运、中欧班列等货物列车开行组织,共开出94趟中欧(亚)班列,较去年同期增长40%。通过与港口加强合作,优化铁水联运衔接流程,大力开展“一单制”、物流总包,发送货物240.7万吨,同比增加59.3万吨,增幅32.7%,有效降低了社会物流成本。(完)
此外,武铁充分利用“清凉”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武汉+武当山+襄阳”“武汉+神农架+襄阳”旅游计次票,在汉宜铁路加开53列夜间高铁,吸引众多游客前往纳凉避暑,宜昌、利川等宜万线6站累计到达旅客389万人次。其中,利川站到达旅客58.5万人次,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9月2日电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近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召开,会议通过并发布了《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关于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声明》。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就《声明》进行了解读。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就要在科学划定的规模范围和开发边界内,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人居环境、完善治理体系等途径,以集约高效的方式推动经济、环境、社会协调配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城市是由大量元素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意蕴十分丰富。在经济层面,强调创新驱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制度优化、管理提升等手段,在既有资源约束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空间层面,强调存量优化,注重土地集约利用和空间效益提升,力求通过城市更新、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综合开发等方式,破解职住失衡、资源闲置等问题;在环境层面,注重绿色发展,通过生态保护、污染治理和低碳转型等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与生态相得益彰;在治理层面,强调精细治理,更加注重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文化层面,强调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通过塑造城市名片、营造特色文化景观等,建设文明城市;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一轮获得首场胜利后,常州方面随即发出新一轮新能源汽车消费补贴、老字号专属“赢球大礼包”、体育场免费开放一周等多重优惠措施。
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是推动城市高标准更新、高水平运营、高效能治理的重要基础。过去一段时间,有的城市发展比较重视经济目标,而缺乏长效规划和治理运营,存在重建设、轻治理的倾向。比如,一些城市聚焦大广场、宽马路、高楼群等,产生了“半拉子工程”;一些城镇大拆大建,导致城镇文化特色逐渐消失,不利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应当看到,城市是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有机统一。坚持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加强精细化治理,能够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宜居性。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就要转变城市工作重心,从更多重视前期建设转向更加重视治理投入。只有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精细化治理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韧性,才能真正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实现城市发展从物理空间扩张向社会功能优化的根本转型。这也是对城市建设者和治理者的政绩观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