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13日,全省大、中型水库可用水总量40.48亿立方米,储量充足有保证,按照6月底前无有效降雨的最不利因素考虑,可放水7亿立方米用于抗旱灌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中型水库及河道供水正常,地下水源较充沛,能够满足抗旱需求。5月下旬以来,对全省98.72万眼农田建设灌溉机井和56.85万项灌排沟渠设备进行全面排查,及时修复损坏设施,确保抗旱灌溉需要。省财政近期专门安排3000万抗旱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开展抗旱工作。
中国天气网提醒,虽然江南、华南等地降雨呈现减少减弱的趋势,但福建、广东等地前期累计降雨大,地质灾害具有滞后性,建议公众谨慎前往山区、河道等隐患区域活动,持续警惕各类次生灾害。
“中国非常干净、安全、高效,这段经历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国家。”来自全球10所知名高校的青年代表在上海交通大学畅谈“我眼中的中国”。
夯土建筑的保护是世界性难题。申遗过程中,外国专家最感兴趣的事情之一就是西夏陵的保护。敦煌研究院研究馆员杨善龙从2000年开始加入这项工作,“主要病害是根部掏蚀和裂隙,我们采用土坯支顶的措施对遗址墙体进行了支顶加固,同时采用无机材料PS(高模数硅酸钾)进行了表面防风化加固,这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现阶段,西夏陵区管理处建立了遗址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借助遥感卫星、无人机、摄像机等科技力量对遗址区进行裂缝、土壤、风力、环境等全方位的监测。
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至13世纪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墓遗址群。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西夏陵”申遗咨询团队负责人陈同滨介绍,这处世界遗产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等四种类型的建筑遗址,与峰峦叠嶂的贺兰山势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可直接为中国历史上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见证,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思想淬炼正作风。年轻干部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加强作风建设首在立根铸魂。须将理论学习作为“压舱石”,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并将其作为改进作风的行动指南。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弄清楚“为谁创造业绩、创造什么样的业绩、怎样创造业绩”这个根本问题,将“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尺。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既追求当下可见、群众可感的“显绩”,更注重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最终留下经得起时间淘洗的业绩。
这项重要冶金考古成果论文由国科大团队联合英国大英博物馆、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完成,近日在国际知名考古研究期刊《古物》(Antiquity)发表,为理解秦国征服蜀国及其后续统一中国的深远社会影响提供了全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