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新疆基层水利工作者的奉献精神是本片的着力点,但该片的可看性还在于对地域文化的展现和对一众配角形象的生动塑造。影片中20世纪末南疆地区农村流行的驴车,老百姓家汲水用的葫芦,可爱的维吾尔族爷爷不那么标准的倒装句式的国家通用语言都赋予了影片主题精神彰显之外浓郁的南疆生活气息。而除了主角,片中配角们的精彩演出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基层水利工作上兢兢业业一辈子的老局长;在工程质量上把控不严差点犯了错误的英捷的老部下王小明;由亲人因涝坝水致病先后离世的孤儿成长为敢与不正之风作斗争的水利局质量检验员苏比;关心英捷健康并关注伽师县地方病的院长;曾宣扬涝坝水是好的“公水”而自来水是“不好的母水”的维吾尔族大叔……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既推动着影片情节的发展,更深刻地揭示出“大改水”之路的不易与“一碗甜水”的重量。
据乌克兰媒体“RBC-Ukraine”、《基辅独立报》消息,当地时间2日18时许,日托米尔州首府日托米尔市附近一条公路周边发生爆炸,造成多栋房屋和电力线路受损。有当地官员称,此次爆炸发生在附近的工业设施内,事发时2名遇难者均在设施内。
电影画面一帧帧展开,20年追寻“甜水”之路的漫长与艰辛、步履的坚定与铿锵,凝结成新疆基层水利工作者的日常。当这一切与党中央、自治区脱贫攻坚的大政方针和资金支持;与援疆省市的鼎力相助;与当地各族群众的殷切期盼并身力体行地积极配合融为一体时,以一往无前、千里奔涌、万壑归流之势有力地高扬起时代精神。影片中当“打井取水”的水井编号渐渐布满伽师县地图时,当我们以为当地老百姓似乎已经摆脱涝坝水时,水利工作者却面临着新的更大的难题,一场6.8级的地震不仅让英捷他们十几年的心血毁于一旦,还造成了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改变带来的地下水有害物质超标,而伽师县邻近沙漠、降水少、蒸发快,县域内还没有水质达标的河流。围绕全县40余万名群众长期、稳定、健康的水源从何而来、该如何解决的争论构成了影片情节冲突的一个小高潮,英捷团队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提出的跨城引水,从盖孜河上游引来百公里外慕士塔格冰川水作为稳定水源的“大改水”方案最终获得通过。
中国名义税负一直高于实际税负。所谓名义税负是指企业名义上该缴纳的税费。由于征管、企业对税法理解等原因,实际上企业不一定足额缴纳法律意义上的税费。
19世纪70年代后,德加开始关注巴黎的现代生活,剧院、洗衣女工和芭蕾舞者等题材。他很少在户外写生,而是依靠记忆和素描在画室创作。 1880年后,德加视力严重衰退,转向雕塑创作。
连日来,河南多地持续高温出现不同程度旱情,引发关注。目前河南情况如何?当地采取了哪些抗旱措施?国家对抗旱又有何举措?一文速览。
电影开篇便是20世纪90年代在伽师县农村打井的水利局工作队队长英捷和同事紧急护送一名突发疾病的村民前往县城就医的情节,通过医院院长的讲述得知该病患因长期饮用涝坝水严重影响健康,因水致病已发展为事关全县百姓的地方病。镜头一转,来到当时伽师县部分农村作为饮用水的“又苦又咸”的涝坝水——漂浮着杂物,人畜共饮一坑死水,这对于早已用惯自来水的观众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是的,就像主人公英捷说的那样,伽师县有最甜的甜瓜,有肉质鲜美的羊肉,景美、人美,但水却不美。而当地的水利工作者就是要“让老百姓喝上安全的饮用水”,这是他们的初心,也是他们的使命担当。为了这个初心和使命,当地基层水利工作者立足当地从“打井取水”到跨城引水“大改水”,这条路追寻了近20年。
今年36岁的李樟煜,已经在残疾人自行车项目征战多年。2012年伦敦残奥会,他第一次实现了残奥冠军梦。接下来,从里约到东京,再到巴黎,他带着梦想破风前行,每届残奥会都有金牌入账。据介绍,李樟煜获得的各类国际赛事奖牌已有50多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