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部分与会代表则把关注点放在如何通过人工智能弥合教育差距、推动包容性发展。阿拉伯国家联盟教育、文化和科学组织总干事穆罕默德·阿马尔指出,人工智能为提高教育质量、缩小区域差距提供了重要机遇。他强调,应当在伦理和治理框架下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让教育机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更加均衡。他呼吁各方加强合作,“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缩小区域之间的教育鸿沟”。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既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工具,也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力量。
1944年春,经友人介绍,钱林保和高芳仪在桂林相识。几次约会未生情愫,彼此便疏远。同年6月,日军攻陷长沙后沿湘桂线南下,桂林陷入混乱。两人各自乘车南下,意外在黔桂线的六甲小站相遇,同车抵达独山。此后,钱林保随军至昆明,高芳仪去重庆投亲,各奔东西。
然而,战乱中的短暂重逢让彼此互生好感。钱林保抵达昆明后,试探性地寄信问候,自此二人开始了长达15个月的鸿雁传书。他们在信中讲述印缅前线的军旅见闻、祖国西南的生活点滴,畅谈音乐、诗词、美术、书籍,交流各自的家世、交友、爱情观、金钱观和人生观,并坦诚表达心意。一封封书信成为艰难岁月里温暖的慰藉。
长期以来,儿童舞台艺术创作存在认知偏差:将儿童仅视为“未来的观众”,而非“当下的受众”。在这种观念下,对儿童剧创作往往重视不够。即便有新作问世,也常是成人剧的“简化版”——剧情简单,舞美和灯光粗糙,表演流于表层。这样的处理无形中低估了儿童的理解力与想象力,忽视了他们在成长关键期对艺术滋养的需求。许多孩子第一次走进剧场,面对的不是专为他们打造的精品,而是带有卡通噱头、依赖录音和夸张肢体的低成本演出。这类作品或许能带来短暂的欢笑,却很难给予儿童真正的审美启蒙。其实,儿童不必等到长大才配得上欣赏高质量的艺术。恰恰在他们感知力最敏锐、想象力最旺盛的孩童时期,更应当有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深入他们的心灵。传统戏曲中“一桌二椅”即可营造虚拟世界,其魅力不在于华丽布景,而在于激发观众心中的无限联想。儿童剧创作亦应如此,简练而深刻的表达往往比繁复的视听效果更能触动心灵。真正的艺术力量,在于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理解世界的窗口,而非只提供片刻的消遣。
“林保,在我刚离沪时,我自己知道心中是怎样的沸腾着,志气可说极高,我要为大众服务。谁知一年余在外飘泊的结果,一年余短短的一段时光,我改变了许多。心中常易伤感,觉得不知怎样的好。所幸运的还存在着勇气,不管什么三七十一的。”(高芳仪1945年4月20日)
民进党当局刻意针对在台定居落户多年甚至20多年的陆配,在早已超过追溯期的情况下,要求他们限期补缴所谓“丧失原籍证明”,否则就注销当事人台湾身份。这是典型的滥权妄为、与民为敌的行为,其目的是制造“两国论”,为“台独”分裂服务,已遭到岛内舆论和台湾社会的抨击和反对。大陆公安机关始终依法依规处理有关居民户籍事宜,为百姓排忧解难,但绝不意味着会助纣为虐。除非民进党当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以台湾省名义向各省区市主管部门提出请求,否则大陆方面不会接受民进党当局提出的此类所谓请求。
截至今年6月,位于杨凌示范区的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已开展农业技术援外培训、专项培训等120余期,为上合组织国家和相关发展中国家培训农业官员、技术人员2400多名,组织300多名官员参加减贫专项培训,4.2万人次参加在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