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引领生产变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从精准灌溉到长势监测,科技为农耕注入全新智慧。农文旅融合释放消费潜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遍地开花,生态观光、农事体验、乡土研学等多种形式“唤醒”了绿水青山,并将其转化为金山银山。此外,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各地特色农产品借此跨越山海,被送达千家万户。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6.4%,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幅达15.8%。今年一季度,我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7.07亿,同比增长8.9%;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收入4120亿元,同比增长5.6%。新产业新业态加速崛起,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贵阳7月4日电 (记者 张伟)绿色经济占比48%左右、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保持全国前列、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居全国第1、全国率先实行项目环境影响预评估、贵阳和赤水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
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极大拓展了乡村就业空间,为人才返乡与在地就业提供了更多发展新机遇。新产业新业态创造了大量的本地工作岗位。据统计,目前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200万人,他们带着技术和创新而来,主动选择在乡村热土上挥洒青春,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从田间管理的“老把式”到操作智能设备的“新农人”“农创客”,从单纯农产品生产者到身兼旅游服务者、电商主播的多面手,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驱动着就业结构由传统单一走向多元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更为持久而强劲的动能。
强化人才支撑,实施精准赋能。要想更好满足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加快构建多层次、精准化的培训体系是关键一环。培训内容应当聚焦新业态所需核心技能,如数字农业技术应用、乡村旅游服务标准、电商运营与直播技巧、休闲农业项目策划与管理等,培训方式也应灵活多元,线上线下相结合,更加注重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帮助更多人提高劳动技能,增强综合素质。如浙江持续20多年开展“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积极推动“民宿管家”等国家新职业标准在乡村落地生根,为从业者提供有力的职业扶持,提升就业者的职业认同感与获得感,也为当地民宿、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从而形成了发展良性循环。
“要利用好国补政策的刺激效果,来培育长期可持续的消费热点。”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白明认为,一方面,要发掘和培育新兴消费业态,通过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另一方面,要在丰富消费场景上发力,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培育个性化消费场景,塑造良好、公平、透明的消费市场环境,让消费者敢于消费、乐于消费。
河南博物院举办“豫见·国宝奇妙夜”暑期活动,闭馆时间由17点推迟至20点。“延长开放后日均接待量从1.2万人次增至1.7万人次,夜间时段成为暑期消费新亮点。”河南博物院首席讲解员陈莹莹介绍。博物院还同步开启仲夏市集等“夜间模式”。
此外,长三角地区率先启动并集聚众多自贸试验区,成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高地”。近年来,长三角城市群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平台,围绕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积极开展制度创新。这些探索实践,不仅有效降低了区域内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成本,包括技术协调成本、信息沟通成本及合规成本等,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创新要素和服务要素的国际流动和全球交换,这些都为长三角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将显著提升长三角地区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进而促进地区对外贸易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