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批以铭记抗战历史、赓续抗战精神为主题的影视、戏剧、音乐、舞蹈及美术作品正陆续推出。
有大量证据表明,许多人很少“被看见”,就像保罗和莎拉的患者一样,成为带着“去人格化”创伤行走的隐形人。在许多国家,被忽视感引发了工人阶级的愤怒。这或许是特朗普在2024年秋天赢得美国大选的原因之一。一项分析特朗普演讲的研究发现,他通过系统性地肯定工人身份的价值来吸引该群体;而在2024年大选之后,《纽约时报》的一篇专栏文章写道:“选民对精英问道:你们现在看见我了吗?”研究还表明,低收入人群更有可能感到被孤立和抑郁,并因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而受到歧视,有些人甚至因自我怀疑而选择自我隔离。
毋庸置疑,孤独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都有不良影响,但其成因却颇具争议。科学家对屏幕使用时间和年龄是否对孤独造成影响意见不一,对于孤独是否增加也尚未达成共识。尽管孤独问题确实重要且普遍,但这场所谓的“流行病”并不新鲜。长期来看,老年人的孤独感趋于稳定;而过去五十年里,年轻人的孤独感呈现缓慢的小幅上升。根据澳大利亚政府的数据,尽管各年龄组存在差异,但15岁以上的人群感到孤独的比例与20年前相似,约为15%。甚至疫情对社交关系也没有像预期中那样,造成毁灭性打击。最新研究表明,总体而言人们的聚会习惯和密友数量在疫情期间下降,但随后又回复至疫情前的水平。虽然孤独确实严重损害健康,但我们可能并不比过去更孤独。
导致去人格化的趋势:互动和环境的标准化、边缘群体在支离破碎的社区中被排斥、作为观众,面对屏幕时间的激增,这些因素并非均匀分布。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例如客户、患者、学生或员工,更可能面临标准化的环境,越可能遭受偏见、被排斥。虽然使用屏幕时间的增长确实影响着各阶层,但我们正将自己分为两个群体:被观看者与观看者。去人格化的趋势汇聚在一起,造就了一个新的“被忽视者的”阶层。
治疗接近尾声时,莎拉问这名病人觉得什么对她最有帮助。她说:“有一次你注意到我对你做的某件事不太高兴。你居然察觉到了,这本身意义重大。”实际上,正是那次关系的裂痕,以及莎拉试图修复它的努力,反而加强了她们的联系。事实上,莎拉说,这样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源于来访者本来就没有抱太高的期望。她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种“不够重要”的状态中,习惯于被误解,也习惯那些从不真正留意她的治疗师。
科室成立之初有多“窘”?急诊楼里划出了几个房间充当办公场所,科室工作人员只有3名,4张病床都是从别的科室借来的。病患数量不断增加,热带医学科搬了5次家,一步步建成了今天拥有几十张病床、诊疗设备完善的现代化科室。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于7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举行,规模与影响力再创新高。全球首个专为科技伦理审查打造的AI智能体系统、推理型罕见病智能体诊断系统、MemOS全球首个大模型记忆操作系统、自主可控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大会期间,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的高校智慧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