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普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桥梁。大学生作为高校与社会之间最活跃的“桥梁”,其科普传播能力直接决定了高校智力资源的辐射半径。当高校的专业价值突破校园围墙,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服务力,这种转化正是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生动体现。
前段时间,《天地之间:古地图中的中国故事》一书出版,引起了一些读者的兴趣:古代负责绘制地图的是谁?神秘的《禹迹图》,藏着哪些知识?
亚历克西斯·杜登: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你们两位学生现在可能都在非常努力地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当我在大学读本科时,我也曾全力以赴地研究日本历史。但我的研究生导师曾对我说:“如果你不了解韩国,就永远无法真正理解日本。”于是,我在研究生阶段开始转向研究日本帝国的历史。对我而言,帝国与战争密不可分,所以研究对象并不局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帝国的扩张引发了多场战争,并最终促成了其征服亚洲大陆的企图。这便是我研究的起点。
在《中国面孔》里,翁淮南介绍了一件文物,“玉人”。从形象上看,玉人细眉大眼、打扮时尚,身着交领长衣,长袖至腕,袖口较窄,衣上饰云纹、目纹。左侧腰部插一宽柄器。
《赎梦》此前在广州、深圳进行了超前点映,不少观众映后留言直呼被预告片“骗了”。比起血娃巨婴直扑眼前、血池秋千荡出的地狱感,最惊悚的还是电影通过幻视手法串联生活中细思极恐的瞬间,将影片与现实空间勾连,让恐惧感从银幕蔓延至生活,甚至有不少网友留言表示“不敢独处”“反复回想梦中细节”。
其次,你会发现,研究过程中会有一些发现改变你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举个例子,今年我在研究新加坡肃清(华人)大屠杀,这是一件我之前从未听说过的历史事件。那为什么我不知道这段历史?研究过去的意义何在?学习历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你的个人经历会影响你对过去的理解。这才是作为历史学家最令人兴奋的地方。当然,这并不是让你把自己写进历史里,因为历史不是你的自传。
“持旗、扛旗、端旗,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我更加体会到‘护卫国旗,重于生命’。”石斌说,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维护国旗尊严,就是维护国家尊严。
“培训有理论也有实操。”张虎回忆,第一天上课,老师就让他们拍视频,“老师说,我的视频一会儿横屏,一会儿竖屏,视觉呈现不好,成片的节奏和不同景别的拍摄技巧还要磨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