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融则两利,合则共赢。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旅游体验中得以传承;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文化熏陶中得以升华。当文化灵魂与旅游载体深度融合,必将展现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和辐射带动效应,能有效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活跃市场、增加就业、提高收入,开创“一业兴、百业旺”的良好局面。当前,我国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也是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文旅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更加凸显,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新时代的文旅已然成为大众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各地区各部门围绕文旅融合发展进行大胆尝试、有益探索与生动实践,在理念融合、职能融合、资源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业态融合、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旅游发展品位和文化发展效能显著提升,广大人民得以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品味时代之美。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和旅游产业属性不同、内在机理各异、运行方式有别,融合发展面临多重挑战考验,亟须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
2025年前7月,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累计运输货物87.2万标箱,较2024年同比增长75.3%。国家铁路累计发送铁水联运集装箱货物976万标箱,同比增长17.1%。
初秋傍晚,溪畔吹拂过丝丝凉风,掠过露营地的一顶顶帐篷,阵阵喧闹和说笑声传来。从莆田市区驱车10分钟,就来到了荔城区西天尾镇北大村。
三溪交汇的北大村以水为脉,利用沿溪河道筑就水上巴士黄金航线;因荔闻名,有1000多年的荔枝种植历史,现依托1500余棵百年荔枝树建设荔林水乡公园,将荔林景观带、滨水绿道、休闲步道与古村落串联,水岸协同打造成集露营基地、状元文化、垂钓闲趣、围炉雅集、皮划艇经济、潮玩互动、延续课堂于一体的新型乡村文旅示范点。
以“课程嵌入”贯通育人链路,增强“大思政课”的知行转化力。项目式实践要有效提升思政引领力,必须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破解专业课程与社会实践“两张皮”的困境,构建“知行合一”的育人生态。首先,知识重组,专业课程内容向项目转化。利用项目本身的跨学科属性,将专业课程核心知识模块转化为项目实践的“任务包”或“问题集”。围绕综合性实践主题,思政教师、专业导师、行业专家共同设计任务链。这种基于真实问题的知识重组与供给,打破了传统学科的藩篱,使学生在项目中自然领悟知识的整体性与思政的统领性,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频共振。其次,能力贯融,专业能力培养向项目借力。项目式实践是能力锻造的熔炉。学生在项目式实践中不仅产出项目成果,更能够通过系统性实践过程,全方位锤炼青年适应时代要求、担当复兴大任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有效促进了“知”与“行”的深度转化。再者,场域延展,专业实践场景与项目衔接。项目式实践将育人场域从教室延伸至广阔天地。通过构建“课程教学-项目实践-反思提升-成果辐射”的闭环,项目前理论铺垫与价值引导,项目中实践探索与能力锤炼,项目后成果凝练及社会传播,形成一个持续深化、影响扩大的全域育人生态。
韩联社早些时候报道称,当地时间8月19日上午9时30分至20日凌晨1时50分许,韩国负责调查内乱叛国案的特检组以嫌疑人身份传唤前国务总理韩德洙,就紧急戒严后召开国务会议的过程、事后重新编制戒严令文件的原委等进行调查,时长超16个小时。
被村民称为“大漠村医”的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镇阿尔乡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梁春荣,三十年如一日,只要患者需要总是随叫随到。靠着“预防别得病”“有病小钱治”“没钱也能治”这三副“药”,他成了村民们的贴心人。
“集邮产业不仅是一个商业产业,还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传承意义。中国的邮票曾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通过邮票上的图案、文字等,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多方面成就。”徐成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