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9月13日电(王禹 那红)2025年生态环境部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与海洋环境保护国际研讨班12日在位于青岛市即墨区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结业。来自斐济、马尔代夫、南非、瑙鲁等14个国家的27名学员,通过此次研讨班进一步提升应对气候变化与海洋环境保护能力水平。
想要跑得远,就要不断创新。近年来,外企在华加速投资新质生产力,已经与中国企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创新局面。德国采埃孚集团执行副总裁汪润怡告诉《国际锐评》,中国市场的创新速度极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据公司内部估测,中国汽车行业每6个月就有一次突破性进展,并带动他们公司过去十年平均每10个月投资一个新厂房。全球医疗器械企业——美国丹纳赫集团中国副总裁韦春艳认为,中国全链条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将推动医疗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公司将通过投资并购、开放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打造本土创新力。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适合观星的地方,现在受光源影响,又要去找下一个观测点。”经常有天文爱好者在网络上分享遗憾。大量案例显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有些原本条件优良的天文台被光害影响,无法再进行科学观测研究。冷湖科技创新产业园区管委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任田才让说:“在许多人的认知中,灯火辉煌是城市发达的象征,但对依靠星空资源发展旅游的地区而言,需要寻找一条向‘暗’发展的道路。”
盐城黄海湿地申遗成功后,一直在探索世界自然遗产可持续发展新路径。“盐城持续加强国际生态合作。”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盐城加强与剑桥大学、韩国庆北大学、世界自然基金会、红树林基金会等国内外科研单位、NGO组织的合作,共商筹建世界遗产联络合作机制,进一步扩大国际朋友圈,主动参与全球生态治理话语体系构建,为谱写全球湿地保护新篇章作出“盐城贡献”。
在平远镇,一家蓝莓种植龙头企业的3000多亩基地中,种植着来自美国、西班牙等国家的蓝莓品种,主要销往上海、深圳等国内市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市场。带上指套,姚依娜体验蓝莓采摘,她连连赞叹,“这里蓝莓品质太好了。”
冯强的孩子今年9月上初一,学校距家6公里远,作为双职工家庭,接送孩子成为他家比较苦恼的事情。开学之初,老师在班级群里征集乘坐通学定制公交信息,他立刻填写了相关信息。本以为孩子很快可以乘坐通学定制公交上下学,但进展不太顺利。虽然现有线路经过他家门口,不过没有设立站点。
截至6月13日,全省大、中型水库可用水总量40.48亿立方米,储量充足有保证,按照6月底前无有效降雨的最不利因素考虑,可放水7亿立方米用于抗旱灌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中型水库及河道供水正常,地下水源较充沛,能够满足抗旱需求。5月下旬以来,对全省98.72万眼农田建设灌溉机井和56.85万项灌排沟渠设备进行全面排查,及时修复损坏设施,确保抗旱灌溉需要。省财政近期专门安排3000万抗旱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开展抗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