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拥有150多年历史的荷兰最大乳企,菲仕兰始终秉持“自然滋养”的使命,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重点关注领域之一,今年已聚焦“呵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免疫力”开展了一系列公益行动。3月,菲仕兰在云南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带领500余名员工志愿者种植100亩大麦,助力高原候鸟“口粮地”建设;5月,菲仕兰携手大客户合作伙伴正式成立“保护地球免疫力联盟”,旨在通过多方携手,开展更多元、更广泛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让更多消费者和社会大众参与其中。(完)
作风建设“沉下去”,乡村振兴“实起来”。无论实施党务、村务、财务公开,还是推动技术赋能、精准监管,办好群众关心的事,都要确保政策精准落实、涉农资金规范使用。基层干部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廉,乡村治理就更有效率、更得人心。
参与运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西畔的国家网球中心两片红土网球场地的维宁体育创始人、CEO纪宁8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本就稀缺的网球场馆在郑钦文夺冠后变得更加炙手可热,现在根本都约不上。”
蓝碳生态系统,包括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具有高效的二氧化碳吸存能力,被视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如何科学评估其碳汇能力、固碳潜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成为中英两国青年学者共同探索的课题。
依据农业新质生产力“高效能、高质量、高科技”的多维目标要求,构建新农科人才“四新”培育目标体系。一是以新思维破局,培育具备现代农业运营能力的农创型人才。瞄准“农创+”融合业态,整合企业孵化中心、电商运营平台、创新创业导师等资源,通过商业模式自我建构、实战项目操盘训练、市场风险管控模拟等方式,聚焦供应链管理、生产运营、市场营销等内容,培育新农科人才现代化农商管理能力。二是以新知识筑基,培育具备原始创新力的现代农业技术型人才。围绕生物育种、智能装备、病虫防疫等“卡脖子”技术,整合高校优势学科、国家级创新平台与农业龙头企业资源,通过拔尖人才选拔、交叉学科赋能、专项科研支撑等方式,聚焦基础理论创新、先进技术研发、产业融合发展等内容,培育新农科人才创新能力。三是以新技能提质,培育具备现代农业技术应用能力的生产管理型人才。围绕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创新配置目标,整合职业院校、农业企业、科技小院等资源,通过生产模拟、市场调研、实习实训等方式,聚焦智慧农场、数字乡村、农机操作、生产管理等内容,培育新农科人才的新技术推广能力。四是以新发展理念塑品,培育具备可持续发展素养的服务型人才。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指引,对接“双碳”战略、三治协同要求与“兴农强农惠农”使命,整合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基层两委、农耕文化等资源,通过生态农业改造、田野思政课堂、榜样示范引领等方式,聚焦国策农情、绿色农业、生态修复等内容,培育新农科人才“三农”责任意识。
注重时间空间的有机贯通。广阔的地理空间、足够的历史纵深、深厚的文化底蕴,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宏大的文明叙事。与此同时,我国各地区地理风貌不同、人文风情各异,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只有通过场景构建创造出一种贯通时间空间的文化体验,才能更直观地加深人们对中华文明特质的认识。目前推动建设的五大国家文化公园,从时间上跨越了中华文明起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空间上覆盖了我国绝大部分区域,其时空尺度之大前所未有,对于理解源远流长、海纳百川的中华文化具有总体性意义。因此,在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坚持系统观念,一方面,需要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利用博物馆、纪录片、画传、文艺作品、数字产品等方式,将国家文化公园的历史纵深可视化、场景化;另一方面,突出标准化建设,克服各地区差异显著、要素多样、权属复杂等特点,坚持有统有分、有主有次,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跨省区协作和基础设施建设畅通衔接,加强重点区段、重点功能区、核心展示园建设,高水平统筹文化资源一体化开发,突出高等级文化遗产保护和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打造地域特点突出、辐射带动有力的特色品牌,汇集形成文化载体密集地带,实现整体保护利用和系统开发提升。
“兼相爱,交相利”是中国古代墨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兼相爱”强调超越亲疏、贵贱、贫富的大爱,要求“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交相利”则倡导互利共赢,认为“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这一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更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焕发新生。习近平主席引用这句古语,诠释当今国与国之间平等相待、合作共赢的交往原则与价值追求,不仅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相互助力、携手前行、共谋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更彰显了中华文明睦邻友好、开放包容的大格局和大胸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