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欢上海的美食,口味和第比利斯中餐厅里的很不同。如果可以的话,我最希望把上海的美食带回去。”近日,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市副市长安德里亚·巴西拉伊亚(Andria Basilaia)在上海出席“世界市长对话·上海暨2025年上海国际友好城市合作论坛”时表示,作为回礼,他最想赠予上海的是一瓶第比利斯市的红酒。
明朝以后,咸粽、肉粽也流行起来,清代更是出现了火腿粽子。在这一时期,粽子不仅口味越来越丰富,还被赋予了吉祥含义。相传,当时凡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考前要吃一种细长像毛笔般的粽子,被称为“笔粽”,谐音“必中”。
不过发现变易和寻求确定的宇宙秩序,其实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如果不是发现某些日常难以解释的现象,本身也不需要系统化的宇宙论。本书着重探讨的是,唐宋以降各种天地与文明变易观念,催生了和两汉时期不太一样的“大恒”观念,也促成了对象数和义理、变易和不易(或者说迹和“所以迹”,用和体)较前远为辩证的理解。比如天体“周行”被认为是围绕不可见之位(北极)而非可见之象(北辰),天运循环不是以历法年为周期,而是以两万六千年的岁差循环为周期,大地之极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随地运、气脉移动等等。这些宇宙论与地理学上的“象”,赋予了“无极而太极”之类的理学思辨在天地秩序层面的“实感”,当然,这些天地之象和“日常”的关系不那么直接和自明,需要反复“格物”。
“现在作家写一个关于建筑工人的故事,一般不如这个工人自己讲述自己的见闻、体验和心事那么生动。”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作协主席谢有顺在此次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说,“这就是新大众文艺的力量。”在谢有顺看来,新大众文艺涵盖无名的写作者,呈现他们的生活,新大众中也可能涌现新的艺术家——写作的圈子被打破了,人人皆可是作者,“当越来越多创作者愿意写出自己的故事、说出自己的感受,这种磅礴的文艺力量就会显现出来”。
本书“解题”部分谈到,讨论古代天下秩序特别麻烦的一点,是“中国”虽为古名,但又是我们的文明通号以及当下的国号,只要围绕它展开探讨,则主权-民族国家观念以及背后全套的世界秩序,就会潜回到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中。当下学界探讨“何谓中国”,特别重视边界问题,侧重从四周看中国,以确定中国和非中国的界限到底在哪里。我认为这是主权-民族国家观念浸染下的问题意识,天下时代不是这样,边界是第二义的,中心才是第一义的。因此我主张要在方法上暂时悬置主权-民族国家观念,直接探讨“中”而非“中国”,“中”是个在主权-民族国家世界中无处安放的观念,但正因为无处安放,也就不会被收编,可能提供回返到古代天下秩序的契机。
今天,长江中下游多地雨势依然猛烈,安徽、浙江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明后天雨带南压,华南等地雨势增强。正逢端午假期,需防范强降雨和局地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对交通出行的影响,合理安排出行,警惕暴雨次生灾害滞后性,避免前往山区、河谷等灾害风险较高地区。
问题还可以再引申一下。南宋攘夷论也可以归到朱熹。他与弟子编撰《资治通鉴纲目》,主张季汉正统,实际是将季汉与南宋对照,把夷夏问题和“汉贼不两立”结合在一起了。本书中也谈到,朱熹不仅提出河东为天下之极,也主张以南宋为本位而建极于东南。这种思想的矛盾性,不太可能见于天下秩序较为稳固的时期,近代当然更是这样。这对思想家本人未必是幸事,但对思想史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的矛盾让接近他们以及所处时代变得相对容易,也可以说是幸事。
刚刚坐了十几个小时飞机的公司总经理马同伟,直接从机场赶到会场:“这次去埃及收获不小,参加了埃及最大的门窗幕墙行业展览会,认识了很多新客户。埃及分公司运营顺利,刚开业就收获了十几个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