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起,吕梁学院师生多次深入晋绥民间进行采风,着手开展对《吕梁山大合唱》进行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吕梁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铁军介绍。
此次参访活动结束后,霍晋明独自前往临汾,踏上第五次回乡之旅。8月31日,他告别临汾,抵达长治。在家乡短暂停留3日,他有很多新发现:“7年前来临汾时,高铁站附近是大片农田。现在高铁站周边高楼林立,已完全是都市化的景观。此外,城区实施了一系列改造、修缮工程,建设得相当成功。现在的临汾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宜居城市。”
数量的增长只是故事的一面,双向旅游交流的质量提升同样值得关注。如今,中俄旅游交流已不再是过去简单的观光模式,呈现出深度化、体验化、多元化的新特点。俄罗斯游客不仅走进北京、上海、西安等中国“老牌”旅游城市,也将脚步延伸至云南丽江、四川九寨沟等更多地方,体验中国多元文化;中国游客除了沿着莫斯科、圣彼得堡等传统线路游览,也去看贝加尔湖的蓝冰、勘察加的火山等。
“我想正是因为这些抗战历史印迹的留存,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海外侨胞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以各种方式支持中国的发展。”姚珩表示,未来,上海市侨青会在不断拓展海外友好青年侨社“朋友圈”的同时,也要助力他们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励更多侨界青年沿着先辈们开创的道路,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完)
志愿者朱慧宁续签了。过去一年,在完成党建工作的同时,她已在阿热勒乡为孩子们开展了十余场科普宣讲。每次上完课,总有一双双小手拉着她的衣角问:“老师,你什么时候再来?”“老师,能告诉我你的手机号吗?”……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朱慧宁心里都会泛起一阵酸涩。她想着什么时候,特色教育资源能够真正普及到这里,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多有趣的知识。
面对这些挑战,学习者们摸索出了适应自己的方法。萨布丽娜通过创造语言环境,比如看电影、听音乐、把手机系统换成中文模式等方式提升中文水平,“一定要把学到的词汇找机会用上,可以找中国朋友进行交流,也可以自己跟自己对话。比如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博主,针对某个话题说一段文字,争取把学习到的中文词汇都用上,这样就会记忆深刻。”萨布丽娜说。
“以前只在历史课本里读到‘后稷教民稼穑’,今天看到先民用过的耒耜、石磨,才真正理解农耕文明的起源不易。”来自台中的青年陈宇轩仔细观察着一件清代犁具时说道。他表示,展馆里的雕塑场景和实物陈列,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吕梁山大合唱》交响乐不只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堂生动的精神党课。”山西省文联主席葛水平表示,红色基因是永不褪色的精神密码,交响乐中每一段旋律都在诉说着吕梁军民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英雄故事。“如今我们面对工作中的挑战,更要传承这份不服输、不退缩的劲头,把革命先辈的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