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怎么办?我前不久接受了腾讯研究院的一个采访,我讲到后来讲了一句话是“要相互拯救”,采访者之一是一个90后,他说听了以后非常感动,认同相互拯救。毕竟老的一代还拥有主宰的权力,年轻一代对付你的方式很简单:“对对对,是是是,好好好”,态度诚恳,坚决不改。现在的年轻人都是这样,他最讨厌三种人,一是老师,二是父母,三是领导。因为他们代表了权威。他们不会直接顶撞你,不会跟你说 “这是我的方案”。他们会用他们的方式。但是这不是最好的方式,我觉得还是要相互理解,特别是年长一代,最重要的是倾听,倾听最重要。
今天我想谈两点:一是坚守自我,二是与时代和解。这两点不可偏废。刚才严锋强调了坚守自我,这方面他可以多谈;而我更想探讨的是如何与时代达成和解。简单来说,坚守自我是立足本心,与时代和解则是回应外部。我想在两者之间获得自己的位置,但是不是C位不知道。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资深网球爱好者张先生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感慨,“原来就不好预约的网球场,在郑钦文夺冠后,更不好约了。”他说:“我经常打球的球馆最早预约时间是提前一周的早上七点,但是现在到点就秒没,手一慢就显示预约完毕。”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表示,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中俄务实合作充分体现出高水平、宽领域、多层次的特点,取得一系列显著成就。希望研讨会持续开展,为两国学者对话交流提供平台,助力中俄人文交流走深走实,结出更多硕果。
习近平强调,双方要保持战略沟通,坚定相互支持。加强发展战略对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持续提升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效能,拓展基础设施、农业、能源等传统领域合作,打造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合作增长点。进一步密切教育、科技、文化、旅游、青年、地方交流,为双边关系发展汇聚资源力量、厚植民意根基。中方支持阿塞拜疆加入上海合作组织,愿同阿方密切多边协作,维护全球南方共同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伴随另外一个现象,我称之为“返祖现象”。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反而更尊敬的是民国时期过来的老先生。你说的贾植芳先生是祖父一代,不是父亲这一代。父亲这一代是1949年到1966年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基本上是很教条的。民国教育培养的是祖父那一代。祖父对第三代很宠,他不形成直接的压迫关系,又比较慈爱,所以有了返祖现象。我读大学时,对当时几个从民国过来的老先生非常崇拜。我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有一位老先生叫徐怀启,他是中国研究基督教的顶尖学者。这位老先生当时80多岁了,给我们讲基督教历史,在黑板上写了一串拉丁文,我们看不懂,但是内心非常敬畏。父亲这一代老师来上课,有同学可能听到一半一个箭步到台上说“老师这个不对”,然后就开始辩论。这种“世仇”是蛮普遍的现象。
今天这样一个时代里,知识分子不再处于C位,网红占据了C位,这就产生了知识分子何为的问题。在这个时代里面,过去传统的知识分子曾经辉煌过,今天已经被边缘化了。我觉得首先要调整心态,不要怀念旧时代如何之好,时代的变化不可阻挡。我自己是做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我想起五四时代有一批老知识分子/老绅士,写文言文出身,像林琴南,学衡派的吴宓、梅光迪,很看不起写白话文的胡适他们,他们说文言文多优美,看不起白话文这种“下里巴人的语言”。结果他们发现自己最后和时代错位,没过几年白话文运动大胜,林琴南、吴宓、梅光迪大败,因为他们引起不了年轻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