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决定》中体现了浙江首创推行的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制度。该机制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允许企业“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其职务科技成果,帮助企业降低“试错成本”,促进优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截至目前,浙江已有8000多项科技成果纳入“先用后转”成果池,累计免费试用超过2500次。
拉哇水电站泄洪系统,“15米×24米”的溢洪洞断面如巨龙蛰伏,43米每秒的流速足以粉碎石块。何瑞良推动的“一仓一总结”等措施,让泄洪系统混凝土持续呈现“镜面”效果,地下厂房更提前5个月完成开挖。面临高原双站同建的人手紧张难题,他牵头开发的“拉哇云智能建造系统”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管控,无人碾压机群协同作业,通过钢轮振动数据实时评价坝体质量,将堆石坝孔隙率精准控制在17.5%,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除向社区发出海啸警报外,教科文组织还通过多项关键举措增强沿海社区韧性。“为海啸做好准备”计划已在43国实施,通过制定疏散预案、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和建设本地预警系统推进防灾培训,并定期组织全规模疏散演练以检验预警系统有效性和提高居民防灾意识。
从国际来看,全球绿色能源转型步伐加快,新能源产品需求持续扩张,为青海光伏、锂电等产业出海提供了广阔市场。同时,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中亚、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潜力持续释放,青海的外贸潜力仍有空间。
罗湖口岸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口岸,是深港历史最悠久、通关客流量最大陆路口岸,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核心枢纽。2025年上半年,罗湖口岸出入境旅客超3370万人次,同比增长11.7%,占全市比重25.9%,位居全市第一、全国前列,为离境退税业务提供了庞大的客流基础。
“在台湾,客家人有一个形容词‘硬颈’,意思是不愿意屈服、不轻易放弃。”邱麒璋说,正是这种“硬颈”精神,使邱凤扬及其率领的客家义勇军即使身处绝境,仍不退半步。这种精神不仅值得敬佩,更应代代传承。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近海7月30日发生8.8级海底地震。此次地震强度达到自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有记录的最高震级,也是1900年以来10大强震之一。地震发生仅10分钟后,教科文组织协调的“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即向风险最高区域(特别是俄日两国沿海)发布首轮预警。相关国家预警中心迅速转发,多个国家随即启动疏散方案。
21年来,王秀珑的投递里程累计5万多公里,投递信件12余万件。他说:“我知道每一个包裹、每一封信件都承载着乡亲们的期待,对他们来说很重要,所以再苦再累我都得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