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蜜蜂、喜鹊在特殊环境下灵活航行,人形机器人娴熟叠衣、分拣、搬运……正在北京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智”造新动能刷新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想象。
多位大学老师表示,高校学生所做的蕴含“甲骨文”元素的优秀文创产品还是很难走向市场。“我们接触过不少企业,起初都说‘这东西好’,可一谈到具体合作就没了下文。”安阳师院美术学院教师侯宏武告诉记者。
“外国消费者在中国旅行、消费,其实是把外部市场需求带到了中国。”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孙兴杰表示,“中国市场是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对世界市场的贡献不仅有‘中国制造’,未来还必然包括‘中国消费’。”
农业农村部派出3个由司局级干部带队的工作组和7个科技小分队,赴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7省,指导各地做好抗旱准备和应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夏收夏播。
“中国最新科技产品经常刚上架就售罄。外国游客在华购物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商品交易,实际上是一个将中国旅行体验打包带回家的过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发展合作学院院长王波说。
语言不通?增设多语种标识和导览服务。支付不便?“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预约难?推动更多景点免预约,推出夜间开放项目;离境退税慢?“即买即退”;行程难定?提供更多“景区+城市”“节庆+消费”“文化+科技”等融合性旅游产品……
北京胡同理发店,外国博主体验10元修面;平遥古城里,尝试拓印木版年画的外国游客意犹未尽;上海人民广场,意大利一家人和中国爷叔合唱家乡民歌《啊,朋友再见》;成都人民公园,美国大学生被热闹的相亲角吸引……
这条在邓俊峰手中拖拽的水管,有20米长,30多斤重。弯腰、拉管、插管、注水,每完成一组动作,都是工装里的一身汗。一天下来,弯腰数百次,走路3万多步,这份藏在站台和高铁夹缝中的辛苦,给千万旅客送去了旅途的舒适和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