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正陆续开学,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四川、河南、河北等地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新学期“开学第一课”,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从城市发展目的看,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的本质是资本的城市化而非人的城市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城市空间成为一种特殊商品被纳入剩余价值生产体系,城市化的目的仍然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是资本驱动的。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治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作为城市工作的重头,把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作为评判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的重要标准。经过持续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富起来之后更加追求高品质生活,对城市宜居生活的期待也越来越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才能在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同时,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是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所在。发展方式决定城市的发展质量。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我国城市规模扩大、地域面积增加,同时也产生了城市文脉和风貌受到破坏,城市安全韧性保障不足等问题。应当看到,城市是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做大规模和经济效益,必须统筹城市发展的生产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和安全需要。比如,一个城市如果产业过度集中、功能过分拓展,人口就会过度集聚。一旦人口和经济规模超出当地水资源承载力,就不得不超采地下水,导致生态空间和建设空间比例失调,环境容量就不可避免变少。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就要推动城市发展方式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增效转变,更加注重集约高效,以更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要通过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提升资源和空间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走出一条资源节约、低碳环保、质量优先的发展路径。
“所谓的班主任基本上不督促学习,全要靠自学。对我这种自制力差的人来说,效果真的很差。”面对全英文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刘佳明感到力不从心。加之日常学业繁忙,她一次又一次地拖延学习,最终在考试中失利。“8000多元的考试费和注册费全都打了水漂,只退回来一小部分课程费。”更让她感到无奈的是,某些机构在合同中设置高额违约金,退费机制不透明。“签完之后才发现,退课要扣20%的违约金。”
此外,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天津、杭州、西安等多地发文明确:在中小学各学段探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育。其中北京市将实现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全覆盖,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
除了资金支持,服务落地也至关重要。东江街道的王奶奶因帕金森病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女儿为她提交评估申请后,原本担心流程复杂、耗时漫长。但评估团队很快主动上门,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评估和影像记录。没过几天,评估结果就送到了家里——王奶奶符合条件,可以享受待遇。打那时起,护理员小林每周上门为她按摩、擦洗、活动肢体。“妈妈舒服多了,我们全家也轻松了。”女儿说。
我国2016年组织首批15个城市开展长护险制度试点。2020年,试点范围扩大至49个城市,目前仍在持续扩面。试点地区参保群众近1.9亿人,累计筹集资金超千亿元,支出超过850亿元。试点地区已探索形成基本制度框架,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长护险制度的综合效应正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