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蜗居北京地下室的哈尔滨姑娘“丽丽”两年多就成了三百万粉丝的主播,给屯里装路灯、垫土路,让更多东北土特产借着镜头走向全国;绥化的单亲妈妈“明明姐”,凭150万粉丝创下单场直播GMV1148万的成绩,把海伦豆油、哈尔滨红肠等特产带向远方。
在岭南大地上,制造业向新而行的壮阔图景徐徐展开。“十四五”收官之际,广东制造业跃迁轨迹愈发清晰:以硬科技突破产业“天花板”,以新机制重构全链生态,以绿动能重塑发展逻辑。
从辗转他乡的美容师,到小城打拼的餐饮老板,再到镜头前记录三胞胎成长的母亲,最终成为拥抱数字经济的直播达人——然姐的每一次转身,都源于对生活的热忱、对家庭的责任与勇于改变的魄力。
穿古装游古城,一直备受人们喜爱。游客常问:“中国哪个朝代的服饰最好看?”实际上,并没有“最美”的绝对答案。不同朝代因其国力的强盛和独特的文化,形成了风格迥异、各具风情的服饰形象。
澎湃新闻:中欧、中德存在文化差异,近年来时常出现认知错位。您常年在中国工作,见证了新时代中国的快速发展,是否遇到过文化差异?您得出了什么经验?
我印象中,二三十年前我们香港的大学生或者民众都没有香港抗战历史的知识,以为香港从鸦片战争后就一直被英国人管治,直到1997年。不知道中间还有3年零8个月被日军抢去了。港英时代把日军侵略、攻占香港的历史淡化了,因此年轻一代就没有这个认识,因为他们的教科书中没有讲到这一点。
在新界,游击队因为有当地村民帮助,就能比较灵活地在村庄、山地、丘陵之间移动,包括在海上和陆上转移。比如游击队偷袭日军,或者偷运物资,被土匪泄露情报后,日军就来村庄抓人。抓不到游击队员,就把村长、乡亲父老抓起来打,村长和乡亲父老们说:“我招也死,不招也死,那就不招了。”
何马可:17至18世纪是中德首阶段的交流,主要基于对彼此的好奇心。德国文人和君主(莱布尼茨、歌德、腓特烈二世等等)认为中国皇帝和文人与他们有共同志向,是他们的“同心者”。那个时代欧洲还没有出现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中几乎不存在文化冲突,不少文人把自己看作“世界公民”。他们学习亚洲文化时,几乎没带自私的民族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