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并未采取集中清缴清欠税收等行动,但随着税收大数据广泛应用,网状、系统性税收风险分析取代了此前个人经验点对点分析,税收征管力度事实上在不断强化,税收征收率在不断提高。以前企业偷漏税可能不容易被发现,但近些年通过税收大数据,税务部门会收到企业风险提示,并跟企业确认,不少企业需要依法补缴税款。
要解决这一问题,放松税收征管并非良策,因为这不仅涉及税务机关工作人员渎职问题,也影响社会公平,毕竟各地税务机关征管力度不一,将影响企业公平竞争,有违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
刘畅:这个想法的核心灵感来源于华大自主研发的高通量测序平台,其关键就是“DNA纳米球(DNB)测序”技术。在测序时,我们会将待测的DNA片段通过一种叫做“滚环扩增”的技术,在芯片表面复制成数亿个致密的、大小仅为纳米级的DNA小球(DNB),然后再原位读取它们的序列。
“现在住着楼房,水电暖气齐全,生活和城里一样方便。”说起家乡变化,梨园村村民刘红梅难掩欣喜。作为南城街街道重点打造的精品示范村,梨园村在完成新村建设后,今年又启动旧村改造,成为街道推动城乡公共资源一体化的生动缩影。
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数量至今在世界范围内尚无精确统计。首先,就藏经洞出土文献而言,法国、英国、俄罗斯收藏较为集中,日本、美国、韩国则较为分散。特别是日本,分别收藏在龙谷大学图书馆、京都国立博物馆、书道博物馆等18家博物馆或图书馆中,且收藏过程也颇为复杂曲折。如“杏雨书屋”所藏敦煌文献,是清朝官员李盛铎旧藏。1936年李盛铎之子李滂将其父所藏敦煌文献卖给日本人羽田亨,此后这些文物便一直下落不明。直到2009至2013年,日本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出版了《敦煌秘笈》,这批敦煌文献的收藏真相才大白于天下。原来,羽田亨收藏敦煌文献的资金来自大阪制药商武田长兵卫的资助。1945年夏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这批藏品被疏散到大阪武田制药工厂保存,随后又转到兵库县乡间仓库,即武田的“杏雨书屋”。1977年,武田长兵卫把原“杏雨书屋”的收藏,全部交给武田科学振兴财团管理。之后,在各国学者的奔走之下,“杏雨书屋”所藏敦煌文献最终公布,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流落他乡的宝藏终于面世。《文物》以此为例,不仅介绍了敦煌文献流失海外后收藏的复杂性,而且还介绍了《敦煌秘笈》的重要学术价值,使读者得以了解统计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难度。其次,各收藏国对敦煌文献的整理编目标准不一。有的国家按号编目,且在同一个大号下面又设若干小号;有的国家则按件编目。此外,敦煌文献除汉文文献外,还有其他民族语言的文献,对这类文献的编目也不尽相同,这也影响了统计的准确性。最后,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并非仅有藏经洞文物,还有从敦煌其他地方所得文物。过去一些研究对此重视程度有所欠缺。缘此,《文物》特别对流失海外的其他文物(如绢画、纸画、版画、纺织品等)作了详细介绍,从而对传统敦煌学研究中偏重追寻藏经洞文物的局限有所突破。
那进一步地技术研发过程中,我们就想能不能用这些神奇的DNA纳米球做一些其他技术方向的拓展。比如设计这个小球能够带上一些独特的信息,能够帮助定位其在芯片上的位置。简单类比一下,假如你想给你家里的每一本书(细胞)都贴上一个独一无二的地址标签,但普通的纸质标签太小、信息量太少。DNA是一种天然的能够携带大量信息的材料,于是我们用DNA设计了一个包含书架号、层号、位置号的数字编码,然后用一台特殊的“复印机”,把这个编码复制粘贴了上千次,形成一条极长的DNA细线。跟细胞核里的DNA类似,这条线会自动蜷缩成一个纳米小球,这个小球就成了你这本书的专属“地址球”。对它们进行测序就可以获得位置信息。
从罗湖乘坐东铁到金钟转港岛线,下一站即到中环。一路上,我试图回到历史现场,想象某个转角可能正叠印着邹韬奋奔走的足迹;太平山顶的泥石路,或许还埋着何香凝手杖划过的一个民族的悲伤;港九大队当年使用的“土电台”,在历史深处持续发送着“振我中华”的呼声。
工厂化高密度鱼类养殖项目发展势头正盛,朱世龙又有新打算:今年下半年,再投资几百万元,建设养殖项目二期。“我们已争取到了市级的设施渔业改造项目支持。”朱世龙表示,工程预计年底前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