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要求“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在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系统提升城市排水防洪能力、统筹城市水资源利用与防灾减灾成为构建韧性城市的重要方面。而古代治水实践中蕴藏的水城共生之道,或可给我们带来启示、提供借鉴。
宁夏枸杞被誉为“红宝”,是风靡世界的“养生伴侣”,其魅力就在于其作为道地中药材具备的独特营养价值。此外,宁夏枸杞在全国枸杞产业链中也占据主导地位。相关数据显示,全国25%的枸杞干果产自宁夏、90%枸杞种苗由宁夏繁育、60%以上枸杞类标准由宁夏制定、90%以上枸杞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由宁夏牵头组织、90%以上枸杞新产品由宁夏研发生产、85%以上枸杞干果在宁夏集散交易。
本届短片周共收到国内外报名作品近3000部,最终41部作品入围主竞赛、本土力量及特别展映单元。六天期间共举办9场放映交流活动,多部短片聚焦家庭伦理、青春成长、地域文化及现实题材。
1936年春,中共中央通过上海特派员冯雪峰联络到宋庆龄,希望她能够推荐一位公道的记者前往陕北实地考察苏区情况。在宋庆龄的帮助下,6月初的一个午夜,斯诺孤身踏上了由北平开往西安的火车。他决心“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带着无数疑惑,出发了。在西安的西京宾馆,斯诺见到了前来接头的一位自称姓王的牧师(即“红色牧师”董健吾),在王牧师的安排下,斯诺穿越封锁线,进入了被当时的世界认为极其危险的“红色领土”。
8月28日电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于28日举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第一场记者招待会。
“水土并治”是古代处理水城关系的核心策略。《礼记》中“土反其宅,水归其壑”的记载,道出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先民最根本的祈愿。在水利实践中,古人致力于让水土各尽其用,比如唐宋时期,太湖地区创造塘浦圩田,通过挖土疏渠形成水道,又以淤土筑堤御水;明代采用“束水攻沙”之法治理黄河,实现水土的动态平衡;清代在疏浚凉水河时,将挑挖的淤泥用于增辟稻田,达成土方平衡,同时以“散水匀沙”之法变无定河为永定河,又引南苑凤河、凉水河水“蓄清刷浑”,最终实现“清流演漾,资安永定”的目的。“水土并治”的生态智慧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了深刻启示:城市建设须摒弃“水”“土”分离的规划模式,通过适当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与功能,充分利用自然能动性实现水土协同调控。
“我们来海归小镇主要做三件事:把创意设计和AI技术引入小镇;带来40多家企业和合作伙伴,共同在陵水形成一个产业小生态;在海南打造新的应用场景,推动优质内容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谢迪说。
除了物资援助,保盟还积极动员外国医生前往抗日根据地参加战时救护工作。在宋庆龄的号召下,马海德、白求恩、柯棣华等众多外国医生先后来到中国。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救治了大量八路军、新四军伤病员。此外,他们还开办国际和平医院、医学院和制药厂,为根据地培养了众多卫生工作者,极大地改善了抗日根据地的医疗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