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是人生中不可复制的珍贵阶段,新旅程伊始,学校还特别为新生准备了“写给未来的一封信”活动,不少同学提笔写下自己的期冀,将信件投入“时光邮筒”。
“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七七事变两周年纪念日那一天,朱自清写下这段深有感触的文字。在民族存亡绝续的紧要关头,中国人民空前觉醒,民族力量空前凝聚,历经磨难的古老民族焕发出强大生命力。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
随后,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进行了全面的抢救性维修保护。历经多月的规划设计和紧张施工,2015年8月15日重新对外开放。建馆至今,累计接待超645万人次参观,已成为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
绵阳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25家,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强度位居全国前列。
婚宴环节同样引人入胜。长桌沿着河岸铺开,延续着瑶族“有食同享”的平等观念。游客在体验“高山流水”敬酒习俗的同时,也感受到瑶族“众人添喜”的热闹氛围。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如果说“走出去”是将无疆大爱传播四方,那么“请进来”便是敞开胸怀真诚相待,让上合组织国家间的合作能够打破地域壁垒、促进优势互补,成为一场民相亲、心相交的“双向奔赴”。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中,一面由5098张老照片组成的巨型照片墙,定格下中国人民艰苦抗战的日日夜夜,也象征着一个伟大民族的新生。河山既复,日月重光。当胜利的光焰划破暗夜,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由此开启。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在宏阔时空中熠熠生辉。
据介绍,“斯诺国际学者”项目每年将选择1至2名在国际文化交流领域具有影响力的海外学术界、媒体界专业人士,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驻地平台,从事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传播活动。“国际友人研究”数据库建设项目依托国内外国际友人研究机构,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国际友人开展深入研究和展示传播。“新时代斯诺”全球媒体采访计划项目每年设定特定主题,组织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和专业人士来华采访交流,培养知华友华的新时代斯诺和传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