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大力推进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济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做好经济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大任务。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在经济领域的集中体现。习近平经济思想在内涵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外延上借鉴和超越了西方经济学,是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引领未来的科学理论,为我们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权威教材,《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收入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关于经济建设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为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广大中国人民,组织并领导武装反抗,在人民群众中建立起广泛联系,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中国共产党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能力和远见卓识。
中国以实际行动表明,一个国家完全可以在摆脱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当今世界,发展的目标必须聚焦于创造共同繁荣与持久和平。植根于自身历史文化、价值观的中国发展理念与实践,为携手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了智慧与方案。
新质生产力不是一个机械的静态概念,也不是几种具体的产业与特定的技术类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揭示了先进生产力是如何不断涌现的。具体来看,产业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载体,以资本、劳动、土地、数据等生产要素为最小组成元素。在给定人类社会可用的科学知识条件下,一个经济体的资本、劳动、土地、数据等生产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内生决定了该经济体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决定了这些产业所用技术组成的生产结构。生产要素的积累和比较优势的形成,为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条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生产关系变革、上层建筑完善,以及整个社会发展进步。同时需要看到,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一个经济体可用的科学知识是可变的。当给定的可用的科学知识所蕴含的生产力被生产结构充分利用的同时,也需要投入资本、劳动、土地、数据等生产要素,以进行科学知识的研究和探索。这将拓展科学知识范围、深化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这一过程进一步为生产结构升级、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边界。
再如,西方经济学在解释制度变迁时,要么主张市场自发秩序,要么推崇“休克疗法”式激进改革。这些都无法对我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作出科学解释。在实践中,一些国家照搬西方“休克疗法”陷入困境,教训十分深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相互叠加、形成合力,助力中国机器人产业跻身全球第一方阵。
在机制健全方面,《条例》强化顶层设计,确立了“市级统筹、县区落实、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市级政府负责统筹协调低空空域划设、基础设施规划等重大事项,县(市)区政府则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推进各项工作落地,发展改革部门牵头产业布局工作,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
从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到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秩序,从设立科创板支持科技创新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发展短板,这些开创性实践打破了西方经济学中长期存在的“市场原教旨主义”与“政府干预理论”二元对立和“市场与政府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解决了西方经济学未能解决的市场效率与政府作用的兼容问题。特别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我们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既通过政府主导的精准扶贫方略增强脱贫攻坚的针对性,又通过市场机制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提升脱贫攻坚的整体效能,确保脱贫质量,最终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奇迹,这是西方单一的资源配置方式无法达成的发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