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致力于通过城市治理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城市治理效能层面,武汉打造了智慧燃气、智慧排涝、桥隧安全等一批多跨融合的应用场景,燃气安全事故率下降60%,交通拥堵指数降低15%,市民政务服务满意度提升至98%。
依据有关规定,经中央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并报中共中央批准,决定给予钟自然开除党籍处分;按规定取消其享受的待遇;收缴其违纪违法所得;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所涉财物一并移送。
2024年初,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图书馆改建工程即将施工,该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虽通过泰州市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审查中心(以下简称市图审中心)的审查并取得合格证书,但在无障碍设施设计方面仍存在无障碍卫生间设置不合理、部分区域未设置无障碍通道等12处问题;泰州市海陵区全民健身中心等5个公共场所建设项目也存在无障碍设施建设不到位的问题,上述情形不符合《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1,以下简称《通用规范》)有关规定,工程建成后亦不能满足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需求,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打好秋粮生产保卫战,贵在“储”字,以安全仓储守住丰收成果。秋粮收获后,科学存储是避免产后损失、保障粮食品质的关键环节,也是秋粮生产保卫战的“最后一公里”。各地须加快完善仓储基础设施,一方面,推进高标准粮仓建设,推广低温储粮、气调储粮等绿色储粮技术,在东北地区推广玉米“四散化”(散装、散运、散卸、散储)存储模式,降低粮食霉变、虫蛀风险,保持秋粮新鲜度;另一方面,针对农户分散存储的特点,开展“科学储粮进农家”活动,对标准化储粮装具给予适当补贴,指导农户采用自然通风干燥、密闭防潮等实用技术,解决小农户储粮难题。同时,强化粮食存储监管,建立秋粮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对收购、存储环节的粮食质量检测,严厉打击压级压价、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保障种粮农户收益。
产业聚焦“屏、芯、端、网、器、材”六大关键领域,实施“331”体系攻坚,即做强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网络通信设备三大核心产业,做大智能终端、电子专用材料、半导体三大高成长性产业,做优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广西将重点推进工业软件、嵌入式系统及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子商务、智慧口岸等应用软件发展。
最佳的应对措施,是规范就医,找靠谱的机构和医生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主流且有效的治疗方案是联合治疗,也就是搭配不同的医学手段,提高有效率、降低复发率。
打好秋粮生产保卫战,重在“联”字,以协同联动凝聚攻坚合力。秋粮生产涉及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环节,需要政府、企业、农户、科研院所等多方协同发力。政府部门发挥统筹者作用,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大对秋粮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及时发放农业补贴、病虫害防控补助,解决农户生产资金难题。同时,组织农业技术专家下沉一线,开展点对点技术指导,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农业企业要当好排头兵,发挥产业链优势,为农户提供“种、管、收、销”一体化服务。科研院所则要做好智囊团,加快秋粮抗逆品种、高效栽培技术的研发推广。针对今年部分地区出现的旱情,应紧急筛选出一批耐旱玉米、大豆品种,指导农户补种改种,最大限度减少损失。此外,要畅通秋粮收获、仓储、运输绿色通道,提前检修烘干设备,协调农机跨区作业,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打好秋粮生产保卫战,首在“防”字,以科学防控筑牢丰收防线。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夏季高温干旱、台风暴雨交替出现,给秋粮生长带来不确定性;水稻“两迁”害虫、玉米大斑病、大豆根腐病等病虫害也存在多发风险,防控形势严峻。各地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理念,将防灾减灾关口前移。一方面,强化监测预警“千里眼”作用,依托气象监测站、病虫害测报点,结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技术手段,实时跟踪墒情、苗情、虫情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防控指南,让农户“早知晓、早准备、早应对”。另一方面,推广绿色防控“组合拳”,在东北玉米主产区,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生物防治技术;在南方水稻产区,应用性诱剂、杀虫灯等物理防治手段,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既守护秋粮生产安全,也呵护生态环境。同时,提前储备防汛抗旱物资,检修灌溉设备,确保在干旱时能“引水润田”,在洪涝时可“排水防涝”,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