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台风“塔巴”将继续给华南沿海带来强风雨天气,局地将遭遇特大暴雨,明天台风雨依然强劲。受台风远距离水汽输送等影响,今明两天,四川盆地西部和北部至黄淮南部、江淮一带也将先后迎来较强降雨。
刘冰介绍,随着技术发展,珠海科技学院在服务学生职业发展方面,也在深化数字化转型与个性化服务,开发与完善校本智慧生涯教育平台,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整合学生学业成绩、技能证书、实践活动、测评结果等多维数据,构建学生“生涯数字画像”,实现成长轨迹可视化。个性化智能推荐系统可以基于“数字画像”和算法分析,为学生智能推送匹配的课程资源、实习岗位、竞赛活动及职业发展路径建议,提供“千人千面”的精准化指导。
在受访者看来,职业生涯教育给他们带来了多维度的收获,其中最主要的是指导个人发展方向(60.29%),此外,了解行业发展趋势(53.44%),提升职业决策与目标设定能力(41.53%),实用的求职技能(44.19%),获得岗位技能培训(31.51%),了解求职渠道信息(31.92%),获得行业前沿动态与人脉资源(24.82%),了解所学专业都有哪些适配岗位(26.96%),获得职场人际关系指导(18.73%)等,也是他们比较看重的收获。在各类职业规划相关课程或活动中,受访者认为最有用的是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课程(63.43%),其次是简历、面试技巧培训(39.29%),其他类别的活动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这种贯穿始终的幻灭感,最终沉淀为她独一无二的文学风格——一种“华丽的苍凉”。恰如她那句振聋发聩的名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是她亲身经历的提炼:无论是没落贵族家庭中看尽的人情冷暖,还是在战争背景下目睹的时代动荡,都让她不断经历着繁华的落幕与人性的倾颓。她从周遭获得了太多关于“幻灭”的素材,这种观察最终内化为一种她所“坚信”的真实:温情是转瞬即逝、不长久的——倒不如说没有任何美好的东西是可以长久的。
来自沈阳工程学院的李顺星则感慨于学校的职业规划大赛带给他的改变。初次参加学校举办的职业规划大赛时,他抱着通过比赛获得学分的想法,结果没能入选。这次遗憾让他沉下心反思:“职业规划不能只靠‘比赛思维’,得有真真切切的积累和思考。”他开始留意专业学习与职业信息的结合。等到第二年的比赛启动时,他整理自己的经历,把专业认知和职业想法串联起来,并向老师请教。“老师帮我梳理了工业工程专业的细分方向,比如质量管理、生产调度这些分支的差异,还和我聊了企业里质量管理工程师的日常工作,我突然明白,这正是我想做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李顺星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大二,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专业学习上,工业工程相关课程成绩都稳定在95分以上。但他也清楚,理论不等于实践,为此他主动寻找制造业企业的实习机会,通过一线实践,了解真实的工厂质量管控流程等。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与体育宣传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高端智库骨干专家、广州体育学院教授曾文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体育具有较强的杠杆效应,以体育赛事表演为杠杆,能撬动城市基建、旅游、文化等,激活体育消费热情,推动体育产业能级提升,而这个杠杆的原动力主要是运动员尤其是明星运动员。
位于江苏的淮安水利枢纽核心区,将千年治水史浓缩于3平方公里的空间。位于上面的,是京杭大运河,渡槽托举,舟楫穿梭,这也是南水北调东线调水通道,大国瑰宝与大国工程交相辉映。穿行在下的,是淮河入海水道。这座骨干水利工程与不远处的苏北灌溉总渠相互配合,结束了淮河800多年没有独立入海通道的历史。同时,“十四五”规划纲要部署的国家水网骨干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正紧锣密鼓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