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厅墙上挂着的每周菜单显示,糌粑、酥油茶、甜茶、馒头为早餐食物,中午吃土豆烧排骨、白萝卜炖排骨、雪豆炖蹄花、青笋炖鸡肉等,晚上则以面食为主。在驿站主要承担厨师工作的普珍还向记者介绍,考虑到老人们身体状况,平时做菜多选择易消化、不油腻的食物。
缺铁、少煤、无油,浙江人均资源拥有量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先天不足”的浙江做对了什么,靠什么实现了发展跨越?
2002年,浙江全省实际利用外资30.8亿美元,仅为广东的27%、江苏的30%。面对加入世贸组织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扩大利用外资”被民资充裕而外资短缺的浙江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比如,部分古镇在开发过程中忽视了对本地文化的深度挖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转而追求大众化、标准化的文旅商品。大量从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而来的旅游纪念品充斥市场,甚至“特色小吃”也同质化严重,缺乏地方特色。这种千篇一律的商业业态和建筑风格,使得游客体验感下降,导致古镇吸引力减弱。
“江北a~台”就是该处热门打卡点,其名称灵感源自游客打卡时张大嘴巴错位“吞单轨”的姿势,“a~”将动作和声音形象化。在“江北a~台”,游客不仅可以打卡拍摄“吞单轨”“推单轨”,还能欣赏李子坝轨道列车穿楼景观,将山水重庆的独特景观“一框”尽收。
第一句话是,路更好走了。交通运输部实现了全国3万多个乡镇、50多万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农村公路等级路比例达97.3%、优良中等路率达94.8%,“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已成为历史。小汽车开进了乡村“最后一公里”,让农民群众外出务工、返乡探亲更加舒适便捷,也让乡村游、自驾游成为了更多人休闲度假的首选。
第二句话是,农村更美了。这些年,交通运输部深化“美丽农村路”建设,涌现出一大批的“旅游打卡点”。比如,山西的黄河、长城、太行这三个一号旅游公路,连通了5630个村庄,串起了三晋风光,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农村公路有效促进了城乡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双向流动,改变了农村面貌,有效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在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创新历程中,“四千”精神引领着无数浙商从一个个不起眼的小生意做起,将“小生意”谈成了“大买卖”、“小商品”汇成了“大市场”、“小作坊”变成了“大企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不畏艰难向前走”一文中所言,“浙江之所以能够由一个陆域资源小省发展成为经济大省,正是由于以浙商为代表的浙江人民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正是由于历届党委、政府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力支持,放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