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同时入围柏林电影节与圣丹斯电影节的华语导演首作,《家庭简史》是一部细腻而犀利的家庭心理电影,故事聚焦一个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中产三口之家,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校园操场事故,迎来一位“神秘新成员”,从而揭开当代家庭关系中隐秘的情感裂变。
我是来自乌江流域的一位土家族作家,坐在观礼台上,亲耳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亲眼目睹了气势磅礴的九三阅兵,就像读了一首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心潮激荡,久久难平!
2024年夏天,两户牧民因草场边界争执不下,情绪激动时险些动手。乌兰顶着烈日赶到现场,一边安抚情绪,一边查阅历史资料,连续几天奔波在草原上核实边界,最终让两家人握手言和。从事司法工作以来,她调解的200余起纠纷,成功率超98%。
改编自纳粹暴行事件的俄罗斯电影《血色牢笼》,取材于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史实。一次以“救助”为名的阴谋,将成百上千的无辜苏联儿童变成战场上的德军“活体血库”,在这座绝望的牢笼中,严苛的管教是为了压制哭喊,更是为了榨取纯净的血液。然而,黑暗中仍有微光,一位目睹这一切的护士和勇敢的少年们决定挺身而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创作于抗战时期,但在池浚看来,这首歌传唱至今,也串起了胜利后的80年,有开启新篇章,走向民族复兴的意义。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不仅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胜利,开创了新中国,也正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强国伟业的新征程。
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出,“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列出“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4]等六项具体战略问题。此后,从《论持久战》对抗日战争三个阶段的全面论述,到《战争和战略问题》以中国特点和战争历史等为观照对战略问题展开的系统分析,我们党在总结教训、研究历史、分析态势中,探索形成适应对敌斗争需要的一整套战略体系和战术打法。各地紧密结合敌我实际情形,在抗日战争总体战略指导下,自主灵活制定差异化、特色化的局部战略,有的放矢、发挥优势,做好布局谋篇和落子作眼等精细文章,不断增强谋划与实施契合的精度、原则和方法协同的效度,逐步改变抗日战争初期被动失利的局面,推动抗日战争在战略战术和指挥运用等层面取得点面开花的良好效果。与此同时,战略策略的得当推进,也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政策的支持和配合。邓小平同志在《胜利的回顾和胜利的期待》中提出,“我们要在所有干部中,造成研究政策、执行政策的热潮。没有正确政策,一切努力都是空洞的;有了正确决策,我们才能胜利。”[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战略战术的集成联动,需要政策举措的聚实增效。新征程上,我们要从抗日战争战略演进和政策发展的历史中汲取方法和智慧,深刻领会“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一论断蕴含的要义和旨归。
“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这是张自忠将军留下的铮铮誓言。多年过去,声音穿过岁月,这句话依旧回响在大街小巷,记在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