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人民日报海外网主办的“我在中国的72小时·中外青年主题采访行”活动走进广东江门。来自澳大利亚、丹麦、伊朗、韩国等国家的6位博主用镜头捕捉这座城市的多元魅力,向世界各地网友讲述自己亲历的中国故事。
央视网消息:暑期多地迎来文博热。陕西历史博物馆“吉金·中国——中国青铜文明的兴起与繁荣”展览,汇集了全国50多家文博机构的340多件(组)青铜器和相关文物。
自然资源部国土测绘司副司长 廖安平:“十五五”期间,我们将持续推进实景三维数据处理的自动化、智能化,打通应用服务的堵点、难点,使自主可控的实景三维技术体系更完备。不断创新产品类型,形成更为完备的“地上地下、陆地海域、二维三维”一体的实景三维中国数据资源体系。
撤离时,许多文化人士伪装成难民,编好假身份,换上相应的服装,跟随游击队员翻越山区,绕开日军封锁。后来,茅盾在《脱险杂记》中写道:现在我们这一行,约有五、六十人,我们的“向导”和“江大哥”派的两人,走在最前,两支长枪,一支开路一支殿后,行李挑子则在队伍中段,我们走不快的几个也在中段,这场面多么威风。
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数量至今在世界范围内尚无精确统计。首先,就藏经洞出土文献而言,法国、英国、俄罗斯收藏较为集中,日本、美国、韩国则较为分散。特别是日本,分别收藏在龙谷大学图书馆、京都国立博物馆、书道博物馆等18家博物馆或图书馆中,且收藏过程也颇为复杂曲折。如“杏雨书屋”所藏敦煌文献,是清朝官员李盛铎旧藏。1936年李盛铎之子李滂将其父所藏敦煌文献卖给日本人羽田亨,此后这些文物便一直下落不明。直到2009至2013年,日本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出版了《敦煌秘笈》,这批敦煌文献的收藏真相才大白于天下。原来,羽田亨收藏敦煌文献的资金来自大阪制药商武田长兵卫的资助。1945年夏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这批藏品被疏散到大阪武田制药工厂保存,随后又转到兵库县乡间仓库,即武田的“杏雨书屋”。1977年,武田长兵卫把原“杏雨书屋”的收藏,全部交给武田科学振兴财团管理。之后,在各国学者的奔走之下,“杏雨书屋”所藏敦煌文献最终公布,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流落他乡的宝藏终于面世。《文物》以此为例,不仅介绍了敦煌文献流失海外后收藏的复杂性,而且还介绍了《敦煌秘笈》的重要学术价值,使读者得以了解统计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难度。其次,各收藏国对敦煌文献的整理编目标准不一。有的国家按号编目,且在同一个大号下面又设若干小号;有的国家则按件编目。此外,敦煌文献除汉文文献外,还有其他民族语言的文献,对这类文献的编目也不尽相同,这也影响了统计的准确性。最后,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并非仅有藏经洞文物,还有从敦煌其他地方所得文物。过去一些研究对此重视程度有所欠缺。缘此,《文物》特别对流失海外的其他文物(如绢画、纸画、版画、纺织品等)作了详细介绍,从而对传统敦煌学研究中偏重追寻藏经洞文物的局限有所突破。
以“去职业化+地域对垒+文旅联动+世界第一运动”组合的“苏超”是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影响最大的群众性体育赛事之一,已踢罢九轮,累计吸引现场观众130余万人,场均2.4万人,第五轮至第九轮场均都超3万人,其中两个单场的现场观众超过6万人。各地推出贯穿赛期的文旅活动和消费场景,前六轮比赛,江苏线下监测的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五个场景合计实现服务营收379.6亿元。
李在明与石破茂在23日的会谈中就加强安全领域战略沟通、推动氢能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等一系列议题达成共识。会谈后发表的共同文件是两国时隔17年再次就首脑会谈成果发表共同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