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发展方面,习近平经济思想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我国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8%,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嫦娥”奔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等取得突破性成果,5G通信、高铁、特高压输电等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创新型企业集群加速形成。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院长马合木提·阿布都外力从历史延续性视角强调,从唐代双河都督府到今日双河市,边疆治理的智慧一脉相承,研究院需系统梳理历史经验,服务当代治理。
据记者了解,技术人员在拆除原有的养殖建筑并平整场地后,采用“无外来物种、无硬化工程、无废渣外抛”的无痕模式实施修复:通过回填泥沙、投放沙蚕等底栖生物、补种本地芦苇与碱蓬草,构建自维持生态系统。监测显示,曾被割裂的70.38公顷湿地生态功能有效恢复,沙蚕生物量增长175%,新增14.2公顷纳潮区显著改善水动力。为鸟类提供食物与栖息地的同时,更使“北海红海滩”重现生机。
四川籍运动员张振海2019年在西班牙世锦赛夺得速度轮滑男子青年组1000米金牌,2024年全国轮滑(速度轮滑)锦标赛上包揽成年组全部六项冠军。2023年杭州亚运会,张振海获得10000米积分淘汰赛亚军,是目前中国男子轮滑在亚运会项目中的历史最好成绩。(完)
展望未来,生态保护修复需要更加注重长效机制建设,这是解决生态保护可持续性的关键。要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压力。这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循环经济,推广绿色消费,让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比如,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线性推进的,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工业文明到数字文明的转型依次展开。西方经济学中的“工业化理论”“城市化模型”等,都是基于单一阶段的经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呈现出“时空压缩”特征:在短短几十年内,既要完成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又要同步推进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既要解决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又要应对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中的环境约束问题;既要补齐传统产业的“短板”,又要抢占新兴产业发展的“先机”。这种多重转型叠加的特殊阶段,使中国面临的发展任务远比西方单一阶段复杂。西方经济学无法应对中国“多阶段任务同步推进”的现实挑战。
又如,西方经济学的许多理论是建立在中小规模国家发展经验基础上的,往往忽视国家规模对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国家,人口总量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要实现的任何人均指标,乘以14亿多,都将成为巨大挑战。比如,随着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端牢中国饭碗的压力仍然较大;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创造新增就业岗位必须付出更大努力;等等。这种超大规模难题,在西方经济学理论库中找不到答案。
紧扣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而且是需要划分为不同历史阶段的过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基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深刻把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形成于发展较为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难以解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实践,更无法为我国改革发展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