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高招本科录取结束后,一些考生因为服从调剂等原因没能被心仪的专业录取,便开始考虑进入大学后再转至其他专业学习。那么,现在大学转专业容易吗?有需求的学生应该怎样做准备?如愿转专业后可能面临什么样的挑战?转专业的做法究竟值不值得提倡呢?
中国国内也有风投投入,但受芯片和基础算力制约,投入成本高,为此更多关注应用类、能快速产生商业闭环的投资,创新企业多聚焦应用环节。此外,中国在风投退出机制上,如回购等有效方式方面,与美国存在差异,需进一步完善。
杨新苗介绍:“现在有4亿多辆电动自行车,远光灯的问题比较显著,一定要尽快治理。但治理过程中发现相关标准的规定还是比较模糊,标准只对近光灯的使用进行了要求,没有对远光灯的使用进行约束。”
专业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一般而言,某个专业报考的人多,录取分数就高。如果是因为高考分数不够而未能跨入心仪专业的门槛,入学后可以考虑再为自己争取一次读此专业的机会。如果学生填报志愿时是由父母、老师、他人代劳的,入校后想自己做主了,试试转专业未尝不可。如果学生填报志愿时是一种考虑,录取之后想法又变了,虽然可以理解,但如此摇摆不定,在决定是否要转的问题上更应该慎重。万一转了之后想法又变了呢?
央视网消息:“新职伤”,是专门针对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劳动者出台的职业伤害保障。7月1日,人社部等九部门决定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增加河北、浙江、山东等10个省份以及多个规模较大的平台企业,“新职伤”保障的群体将大大增加。如今,新试点工作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新试点政策落地情况如何?记者在多地进行了采访。
会上有记者提问,近期,美国原国务院资深顾问发文点名批评赖清德、萧美琴,称赖清德窜访行程变化、美对台关税税率高于日韩,显示“台湾正与特朗普渐行渐远”。岛内有舆论指出,近期美方不利于民进党的消息频传,证明“‘疑赖论’在国际发酵”。对此有何评论?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新职伤”7个试点省份累计参保人数1234.57万人。 人社部表示,2027年,将探索将职业伤害风险较大、劳动管理强度较高的其他行业平台企业纳入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范围,从制度上兜住新就业形态人员安全保障底线,实现参保人员、平台企业双受益。各地人社部门也因地制宜,加紧织密新就业形态人员的保障网。
朱凤莲介绍,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台湾光复是抗战胜利的重要成果,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铸就的伟大胜利,值得两岸同胞共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