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加强准入管理,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全面落实分区管控制度,严把“两高”(高排放、高污染)项目准入关,将环评审批权限上收到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实施台账式管理。“十四五”期间,全国“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数量持续下降;风电、新能源汽车等项目的环评数量不断增加,2025年上半年两项同比分别增长44.4%和31.3%。另外,据初步统计,“十四五”以来共审批电子信息制造类的高技术产业项目环评文件1.46万个,涉及总投资6.28万亿元,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要素保障。
世界经济论坛官网17日刊文称,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中国车企生产的电动汽车占全球电动汽车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在这一市场上,墨菲和其他分析师认为,美国车企当下很难抵挡中国自主品牌的实力。墨菲说,消费者现在对中国自主品牌的“忠诚度”很强,尤其是在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超过100%的关税后,这种“忠诚度”可能会变得更加强烈。
会扭秧歌的机器人登上春晚,转起手绢灵活自如;AI剪纸系统通过人脸扫描,快速生成剪纸肖像;陶艺3D打印机精准复刻复杂器型,突破传统手工局限;VR体验带观众漫游故宫、驻足鼓楼,沉浸式感受中轴线的历史底蕴……
二是积极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建成了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还在进一步扩大,今年新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实现了对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还启动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推动出台《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先后制定30余项制度规范,初步形成多层级、较完备的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截至2025年9月18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配额累计成交量达到了7.14亿吨,累计成交额达到了489.61亿元。与此同时,碳排放数据统计核算的规范性、准确性、及时性大幅提升。全国碳市场实现了稳起步、稳运行,已经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力举措,成为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黄润秋指出,生态环境部着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1.2亿千瓦的煤电机组和9.5亿吨的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或者重点工程超低排放改造。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稳定运行,覆盖了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还启动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明显提升。
2025年9月1日,在中国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赢得与会各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广泛共鸣。
据了解,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还拓展了冷能利用、燃气发电等业务。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建设了国内首座LNG冷能交换中心,打造LNG冷能零碳利用创新研发基地和国家级LNG冷能应用示范园区。同时,积极培育液空储能、冷能空分、冷能发电、冻干食品、冰雪休闲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