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哈中合作,乌兰进一步指出,哈萨克斯坦借助上合组织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双重平台支持不断深化与中国之间的合作,并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果。首先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显著加强,中欧班列经哈萨克斯坦直通欧洲,成为亚欧大陆运输的主力通道,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更是堪称跨境物流与商贸合作的典范。在文旅合作方面,2023年中哈互免签证协定正式生效,哈政府着力打造“4小时航空圈”,新增至广州、成都等地的直飞航线,进一步缩短了两国跨境旅行时间。2025年是哈萨克斯坦“中国旅游年”,全年策划实施超过50场文旅活动。通过互免签证、支付互联和旅游推广等具体举措,哈中合作已经从战略宏观延伸至微观行动,真正实现了国家战略与民生福祉的双向融合。特别是2025年在阿斯塔纳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提出要弘扬“中国—中亚精神”,锚定命运共同体目标,并签署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不仅提升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整体战略层次,也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制度保障。
2日,“两岸同源中华情·青春少年陇上行”研学团的40位台青走进静宁县,先后探访当地现代农业与畜牧企业,近距离感受西北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创新成果。
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双轮驱动,物流与实体经济融合持续深化,供应链协同水平稳步提升。高技术制造、装备制造等领域物流需求快速增长,智能化、定制化、小批量多批次特征更加突出;消费升级带动电商、冷链、跨境等物流业务高位运行,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加速释放。
在这里,纪念馆的影响早已溢出馆墙。数百米外的篆塘路96号小院是罗开瑚故居。院内建起的“乡愁坊”陈列着老人的眼镜、书籍等旧物和资料。“每次看到罗老的手稿,就像握住了打开那段历史的钥匙。”社区居民罗娟说。
梁金山是中国著名爱国侨领。抗战期间,他倾尽家财筹集大量资金支援前线,捐献80辆汽车、一架飞机,修筑惠通桥,每月捐款直至抗战胜利……因此,民间流传“东有陈嘉庚、西有梁金山”,称赞其爱国情怀。
澳中文化艺术促进会会长冯敦平表示,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主办方很荣幸合作呈现来自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家的精彩演出。希望通过音乐会的形式,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澳中文化架起理解的桥梁。
当爱国主义教育的滋养如春风化雨浸润一代代人的心田,精神的传承便有了生动的注脚。比如,清晨的校园里,五星红旗与朝阳同升,师生肃立行礼时眼中的赤诚,是红色基因的悄然延续;纪念馆内,锈蚀的钢枪铭刻着往昔的硝烟,斑驳的家书承载着家国深情,学生们在参观这些抗战实物资料时,家国情怀也愈发浓烈;“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里,则满是新时代青少年将爱国情、强国志化作报国行的坚定。
硝烟散尽,许多南侨机工选择扎根云南。唐国常、罗开瑚等人在昆明市五华区新闻里社区安了家。彼时的巷口树下,老机工们常向后辈讲起滇缅路上的惊心动魄。